006丨从“盲人摸象”中获得的启示
吴伯凡
1、“论到趣味无争论”
吴伯凡在北京读书时,在食堂吃馄饨时吃到了香菜,立刻产生了想吐的感觉。问,“这是什么东西?”别人说,“这叫香菜”。——这种东西竟然叫香菜!于是产生了一次认知地震,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类真应该宽容!
香菜这个问题还只是在趣味层面的偏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像英国人说的:论到趣味无争论。
裙子的“蓝黑&白金”之争,就不是趣味之争。
有人把自己的那条裙子晒在网上,问“你认为这条裙子的颜色是哪两个颜色?”结果引发的转发量差不多达到了2500万,整个网上立即就分成了“白金党”和“蓝黑党”,双方的观点针锋相对,但是情绪一模一样——“世界上竟然还有人认为这条裙子是这个颜色的!”
最有意思的是,有些人看见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亲人和自己的看法如此截然对立,他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耿耿于怀。如果是在中世纪,那真有可能因此弄出命案来——有人就把“蓝黑&白金”之争形容为“一条裙子引发的血案”。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引申出很多结论,比如:人类达成共识的难度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2、盲人摸象的启示
上次我们还看到了一张图,大家产生的感觉是“这个人像是幻觉”。但那跟裙子之争还不太一样,因为大家看到的都是同一个风姿绰约的倩影,可看到的裙子颜色却不太一样。
为了分析这里的差别,我们先要引入另外一个古老的故事: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是一个印度的故事,讲几个盲人凑在一块儿摸大象,最后得出了针锋相对的结论:有人说大象像一堵墙,有人说像一根柱子,有人说像一个梭镖,有人说像一根绳子……
这几个人争得不可开交,而我们觉得很可笑。原因特别简单,对那几个盲人来说,我们具有“上帝之眼”。
我们的眼睛能告诉我们大象是什么样子,我们能够看到大象的整体,而那几个盲人只是摸到了大象的一个局部。
佛教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我们对于整全的世界缺乏认知,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片面感知,进而争执不下。
这些盲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那么激烈的争论呢?
任何一个感知,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合成的。借用佛教的话就是“因缘和合而成”。
一个是“输入”,也就是所谓的外界、身外、我们通常叫做“对象”的东西;一个是我们自己的感知方式。盲人没有视觉,只能用触觉——“触觉”也是一种感知方式。
我们把感知理解为一个设备、一条生产线的话,假设这条生产线不变,如果输入的东西不一样,那输出的产品也就是不一样的。
盲人的手摸到的是大象的不同部分,而不是大象本身(全身),所以,他们得到的认知其实是不一样的。
但是,盲人对于自己的片面性,也就是自己输入的差异是没有感知的,他们以为每个人摸的都是象,所以,当结果出来的时候,他们彼此之间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是对方不可理喻——这一点,和看到同一条裙子产生的激烈争论有相同的地方,但不同之处在于,裙子是同一条裙子,大象不是同一个大象:盲人以为的大象其实是象腿、象牙、象尾巴。
在相同的感觉生产线上,输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得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但由于他们不知道输入的是不一样的,就会对一个如此大差别的结论感到非常诧异,甚至不能容忍。
而裙子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就是一条裙子,但也出现了这么大的差别。据说蓝黑党和白金党的比例大约是1:3。“蓝黑党”属于视锥细胞比较发达,而“白金党”则是视感细胞占优,没那么多视锥细胞。
这就是说,由于设备的不同,即使输入的东西是一样的,得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设备差别,这一点跟盲人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对不一样的输出结果非常诧异,甚至不能容忍。
3、我们都是盲人
我们讲到了两个因素,一个是来自于外界的物质材料,一个是我们的感知系统,这两者之间很像是在做一个乘法:A X B =C。
相乘的结果叫乘积,英文是product。Product这个词我们也很熟悉,它还有产品的意思。我们的感知结果就是一个产品、一个乘积。
如果等式左边的两个因素都是一样的,它的乘积肯定是一样的;但如果有一个因素一样,另外一个因素不一样,那么乘积就不一样,也就是产品不一样。
有一句话叫“我们对我们的看不见是看不见的”。在今天的语境里,我们对这个说法又有了新的认知:
哪怕我们都是明眼人,但我们的眼睛和别人的眼睛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不知道这种不一样,这就导致两个结果:1、我们看到的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产品。2、由于眼睛这个感知生产设备不一样,而这一点我们没有意识到,所以,我们会对最后的结果非常诧异。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故事里的盲人,尤其是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感知是一个公司、一个生产线的时候,我们就可能陷入到另外一种形式的盲人摸象当中。
划重点
感知的结果受两个因素影响:输入的内容和感知设备。任何一个因素不同,都会造成感知结果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