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句话讲述的就是孔子“安贫乐道”思想。
“子贡”指孔子的弟子,是学问家、外交家、政治家,孔子的学说思想,能够流传下来,子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谄”指巴结、奉承、谄媚。“何如”指怎么样,子贡在问这句话时很得意,觉得自己做的挺不错的。“可”:指尚可,只是及格而已。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用《诗经》里的原句,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切”指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磋”指找到了玉,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这是做玉器的第二步叫蹉;“琢”指在玉蹉出来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一定的型式和器物,这是做玉器的第三步叫琢;“磨”指做玉器的最后一步,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切、磋、琢、磨”四个字,用来比喻教育最为贴切,一个人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告诸往而知来者”指懂得了过去就知道了未来,这也就是诗的精神。
这句话的大意是,子贡说:“一个人贫穷倒霉时不去巴结谄媚奉承;发财得意时能够不骄傲自大,那么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尚可,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仁道、富裕却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做学问要像制作玉石一样,切磋雕刻并加以琢磨细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举一反三知道未来的事了。”
这句话依然是孔子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孔子希望弟子们做学问能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境界。
我们常常听说的一个词“得意忘形”,告诫人们得意时切勿骄傲自大,其实“安贫乐道”对应的一个词叫做“失意忘形”,有人在顺境的时候待人接物都能做到礼貌周全,但是一旦失意,各种负面情绪都来了,就自卑沉沦下去了,完全失了以往的分寸和气度。孟子有句话叫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中最难做到的就是“贫贱不能移”,一个人若能做好“贫贱不能移”,失意时不忘形,仍就保持之前的气度和礼节,这就是做学问的最高修养。
一个人一辈子的境遇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样,有温暖的春天、也会有寒冷的冬季,曲曲折折的,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安贫乐道”的精神,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铸造自己的心性,就像制作玉石一样,切磋琢磨,打造出最完美的玉石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