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委屈了怎么办?

问题

当我们的孩子遇到不守规矩,不在乎别人感受,有不良行为,总打扰别人的同学,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分析

这些调皮捣蛋故意欺负别人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想的呢?在家里他的父母是如何教他的呢?他是只对我家孩子这样,还是对所有孩子都这样呢?


提问

我觉得我这样的反应应该是咱们好多家长听到自家孩子描述过后的疑惑,所以我们也要大大方方坦坦荡荡的向我们的孩子去提问。

当我们这样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其实已经促进了孩子的思考与成长。这个意识其实就是家长的全面系统了解、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开端。


补知识,下次怎样做

下一步,当咱们从孩子口中了解了事情的全部,再有针对性的对咱自家孩子进行认知调整,比如上面各位老师说的都特别好,可以是因为喜欢你才对你如此与众不同,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下家长学生时代的趣事,丑事。从中给孩子补充一些知识。


情绪

最后,一定不要忽略的就是我们孩子的情绪和家长自身的情绪啦。家长给知识的前提得情绪好才行呦!


例子

一个妈妈说,以前我家孩子跟我说放学回家的路上被同学扯胳膊给揍了,孩子特别不开心。

我说:那您怎么回应孩子的呢?

妈妈说:我就跟孩子说,咱得包容同学,大度一点。孩子听了不情不愿的。

我说:那您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妈妈说:当时没问啊,就给孩子讲这堆大道理。

我:后来呢?

妈妈:后来才从另一个孩子家长口中得知真相。放学路上车特别多,我儿子走的有些靠近路中央,被那个同学一使劲给扯到人行道上,同时说了一句,你是不是缺心眼?我儿子就不开心了。

我:用咱学完技术的思维再重新看看,这个事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办呢?

妈妈:那个孩子是因为关心我儿子,怕他危险,就用力扯回来,同时因为紧张的情绪说话不太好听。我儿子因为从小到大没有听过这么难听的话,所以一时接受不了,回来就很不开心,而我又在不了解全貌的情况简单粗暴的给孩子一堆“上位知识”,显然不能真正的说服孩子。

……


总结

家长们要冷静平和充满智慧的引导孩子说明事情的全貌,让孩子知道下次如何做,如果有能力,就去帮助这些同学,如果暂时没有能力,试着去理解和包容他。切记教孩子大度包容,心胸宽广时,孩子不能带着委屈,要心甘情愿,才能真正解锁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技能。


扩展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出自《道德经》

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

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全自己。因为他的无私,所以能够成就自己。


解读:

这一章由天地不自生,阐发了老子的“谦下”思想,重在修身。表面上,“不自生”与“长久”是互相矛盾的;实际上,“不自生”与“长久”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自生就必然不长久。同样,要想“身先”,必须“后其身”,就是把自己放在后面;要想“身存”,必须“外其身”,就是把自己置之度外。这就是矛盾对立转化的辩证法。老子认识到这个谦下的法则,所以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句话“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每天心里只想着自己的人,自己的日子反而过不好。心里把这个“自我”放下,多关心他人,关注这个社会,反而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就像我们做一些事情,怀抱着“利他心”,最终实现的是“利人以达己”的结果。相反,有些人说别人都不买我的东西、不接受我的方案,可能你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心里都是“我要如何如何”、“我能得到什么什么”,心里充盈着满满的“自我”,缺少把自己放到后面、把他人的需求放在前面的心态。必然,别人不愿意接受你。因为别人从你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你大大的“自我”。

不光做工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样道理。希望我们能够做到“后其身”、“外其身”,把自己放在后面,把自身多置之度外,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与认可,最终“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