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在母亲生病住院时,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在木桶里过夜,在当地集市里找散工赚点零花钱填饱肚子。
幸运地是不久他接到哥哥西德尼的信,哥哥的归来改善了卓别林的生活。在哥哥的鼓励帮助下,卓别林找到了一份表演的工作。
从此卓别林开始了巡演的表演,刚开始的表演虽然收入不多,但起码有住的地方了,可以吃饱肚子了。
卓别林在伦敦表演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在成功时免不了傲气和自负,这也让他吃了亏,有一段时间无人请他表演。
看书时,很惊讶卓别林的谈判能力,虽然年纪轻轻,但跟负责人谈表演的薪水时,敢开出自己的价格,并且不时提加薪。
卓别林在美国接触电影时,刚好是电影的开始,还属于新鲜事物。卓别林也不知电影为何物。
魄力加上实力,造就了卓别林。当导演用的方式激发不了卓别林的表演才能时,卓别林大胆提议了自己的想法,设计了自己的形象:头戴圆礼帽、手拿拐杖、嘴唇上面一撮胡子、穿着宽松裤子和大鞋子……
从此卓别林有用不完的喜剧点子,电影一部接着一部受欢迎。电影行业进入了卓别林时代。
卓别林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在电影成功后,他也有了可观的财富,就想转行了。幸好他的哥哥西德尼劝住了他,卓别林才有了后来更好的作品和更大的成就。
这本《卓别林自传》是传记作家罗斯写的,她多次采访卓别林,本书是得到卓别林的认证版本。
这本书是写卓别林一生的奋斗,从一个贫寒家庭出来的小孩到后来影响喜剧的大师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