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酷暑难耐,但是依旧不能阻碍爱学习的小伙伴们的脚步。从辉县、获嘉远道而来的小伙伴们克服距离的障碍,每天坚持来听课充电,正是有了这些学习搭子的共同鼓励,我也开始不停地自我充电,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今天上午做讲座的是河师大附中张丽娜老师有关于语法课型的专题讲座。通过本节课的讲座,让我学到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名师是如何将枯燥无味的语法课上成一节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的课。首先张老师从词法以及句法为我们梳理了一下语法框架。初中英语语法总共有10大类词,6大成分,3种简单句,1个中心,2个复句。听了她的梳理,给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她的授课不是按照我们常见的语法书上的汇总,而是改编成学生容易记忆及理解的说法。比如说3种简单句,她总结的是 “是、干、有”。 是既是我们常说的be动词,干是指do 句型,而有指的是 have 句型及there be 句型。在there be句型中我发现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忽略的一点,就是对阅读中所出现的there be 现象并未汇总。
第二,张老师提出,语法教学也是要在真实的语境中启发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掌握。
Tea is made in Jiangsu. 对于这个句型进行句型转换时,我们常用的方式就是:
Tea isn't made in Jiangsu.
---Is tea made in Jiangsu?
---Yes, it is./No, it isn't.
这种句型转换的方式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见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吗?如果单纯从句型而言,并无问题,但是反思一下,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对吗?先是陈述句表达一个事实,然后又对这个事实进行否定,继而又提问一个问题,答案还是,是或者不是。这明显不符合正常的思维。
如果做以下修改,是不是更符合我们的逻辑。
Tea is made in Jiangsu.
Tea is not made in Zhengzhou.
Is Tea made in Xinyang?
Yes, it is.
Is tea made in Beijing?
No, it isn't.
思考片刻,确实,我们平时引导学生进行句型操练仅仅是机械性的,并没有一个情境或者语篇作为依托,而仅仅是为了句型练习句型,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今天这节课还有一个环节对我有所启发,就是张老师对新概念第二册第一节课的 A Private Conversation 进行7中不同方式的挖空,让学生对一个语篇进行深入的学习,这也就是提醒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讲课的时候深入挖掘课本上的语篇材料,多种方式的引导学生去深入学习。
每一天的学习都是对我知识观的一种刷新,更是激励我不停学习的动力,只要行动就不晚,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并且努力将不知道变成知道,这就是一种成功的突破与进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