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就是心中有非常多的想法,并且你自己感觉认识得挺深刻独特的,但是让你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或者用手把他写出来,这种感受的意境就已经削弱了五六分了。
我原来一直以为是因为我写作能力不够,找不到适合的词语来解释心中所想,也只认为这个问题只有像我这样的写作小白才有。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老子李耳其实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到过“言不尽意”这个说法。庄子也提到过他的很多文章都“得意亡言”,意思就是懂得了这件事的某件道理但是要把它表达出来却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南朝梁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写到“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感情可以天马行空,但是语言文字是落到实处的,很难做到你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表达出来。
那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多文学家和思想家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这我斗胆推测并不是由于人的差异性才出现这种情况,而人们普遍性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而我看了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后找到了答案。原因很简单,语言与思维不是一一匹配的。语言具有普遍性和公共性,迄今为止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交流。但是思维不同,思维具有私人性和个体性。每个人都可能说一样的话,但是却做不到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思维。我觉得如果用数学语言来解释,“思维”更像是母集,“语言”更像子集。
语言和思维就因为这些特性所有才有所矛盾。虽然我们在利用语言,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也在限制我们的思维方式,限制我们的表达。
如果写作的话文字限制我们的思维,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唯有更加从细节入手,精炼我们的语言,让我们写出来的文字能够越来越接近我们所想表达的意思,从一开始的五六分变成六七分七八分,我想这样写作就能更上一层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