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很多大一新生来到大学后,感到很迷惘,天天在打游戏,天天和舍友一起逃课,逛街消遣,在追剧中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因此,一个人会不会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跟他所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低,那么很快就会找到一个满足标准的选项,而这个选项很可能在所有选项中并不优越;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高,那么就会多比较一些选项,最后选中的那个选项就会更好。

对饕餮来说,如果你想吃到好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假设你现在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准备找一家餐厅吃饭。现在你把附近的餐厅由近及远排序,依次标号为A、B、C、D、E……如果你的内心标准是“找一家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的店”,那么也许你就会立即选择A,而对于B、C、D、E等考虑都不会考虑。

如果你的标准是“找一家干净卫生的餐厅”,那么也许你会在A、B、C中选择卫生条件最好的B。

如果你的标准是“找一家干净卫生并且口味好的餐厅”,那么也许你会继续去寻访D、E、F、G、H……同时参考网络上的点评信息,最后你会在这么多家中找到一家最好的。

回到在求学的问题上,在大学时代设定一个高标准或者长期规划极端重要。很多大一新生来到大学后,从原来要求严苛的高中学习中解放出来,一时间不知道怎么适应大学生活,整天耽于玩乐,荒废了学业。本来他们完全可以选择认真地对待学习,可是他们却选择了相反的大学之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在心中设立一个比较高的标准。

特别是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加严重,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地度过每一天。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只有心中有了更高的标准,你甚至可以选择“炒掉”自己的学校、专业,打破旧环境的束缚,寻找到更高层次的新环境。

你不知道你还有考研、考编、考证等再次改变人生的努力方式么?

现代这个网络时代,你可以重度依赖网络做更好的学习,而不是更好的消遣。

1.选择网络上高水平的在线课程,不选择本校水平稀烂的课程,比如斯坦福、哈佛、清华等有很多免费的公开课,TED有大量优秀的演讲,BBC纪录片有大量冷僻的视频知识。

2.选择国内或国外优秀的教材,不选择为了评职称拼凑而成的注水教材。

3.选择与最优秀的同学或学长交流,不选择与班级里成天玩乐的同学为伍。

4.选择参加具有挑战性的各类竞赛,不选择只满足于完成基本的课程作业。

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想办法把自己变得更优秀吧。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尚书说知止而后有定,止是目标的意思,有清晰的目标才能有安定勇敢的心,这是你未来努力的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