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望着窗外,思绪就会被领到远方。
每当看着一片海,一座山,或只是在路边看着行人熙来攘往,总能感觉到沉在心底的某种什么,却具体说不上来那是什么。
只要将视线定在一道景框里,意识反而流动。这或许就是静的艺术吧!
就像是摄影。往往我们随意拍的照片,在别人眼里能变成另一种意义。一个静态的画面,能勾动生活中的记忆,抑或是能满足力有未逮的想像,招唤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电影就是仰赖观者共鸣的艺术。失去了共鸣,电影也就形同一堆没有意义的影像组合。
然而对观众来说,哪些作品能激发内心的涟漪,哪些只是取巧讨好,哪些又只是孤芳自赏,这三类电影的评判可谓见仁见智。影迷们有自己的清单,每个人清单里的归类也可能完全相反。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几部电影。它们选择以长镜头的形式,把自己当成一個景框,一块画布,任凭角色在框内不停流动、说话。
这样的电影中导演大概更接近于画家或摄影师的角色,以静制动唤醒你沉睡的楚楚心事。
我私房推荐以下四部带有“景框感”、宛若绘画的电影:


《二楼传来的歌声》
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的代表作。这位国际电影节的常客擅长用极简的镜头,绝妙的布景设计、荒谬的人物对白来建构他自成一格的超现实世界。
《二楼传来的歌声》没有故事情节,全片由46个长镜头组成,主要的角色是一个体态肥硕的中年男人,他日日提着公事包往返通勤,到了下班不想回家,就逗留在酒吧喝酒。他的生活陷入泥沼,然而信仰与救赎都遗弃了他。
为了凸显戲劇效果,演员们臉上還刻意涂着苍白的粉妆,像日本的能剧演员。我个人觉得罗伊·安德森的作品气质上很接近雷蒙卡佛的小說,在似乎有点什么、细想却什么都没有的况味中打转。


《记忆》
泰国独立电影新秀阿彼察邦的新作,主角是长着高级脸的英国演员蒂尔达·斯文顿。片中她饰演一位因幻听长期失眠的中年女性,整日徘徊在公园、图书馆、超市、餐厅等地,耳中不时传来“如金属质地之物掉到泥土上”的巨大撞击声,为了查明原由,她四处寻访专家解惑。随着时间流逝,周遭开始出现现实不存在的人物。
此片带有一种神秘的哲学思辨,从写实慢慢渗入写意,每帧画面都是似曾相识的生活片段,唯有不真实的音效偶尔突袭。导演刻意表现时间的凝结,产生如幻似梦的效果,不时让人昏昏欲睡,建议精神状态好时再看。


《苦路十四站》
德国导演迪特里希·布鲁格曼的电影。全片只有十四幕,讲述一位出身在虔诚天主教家庭的少女,她在家中地位卑微,羞涩的性格让她无法和陌生人正常交流。透过一位神父的循循善诱,她开始对信仰产生强烈幻觉,最终她决定以身殉教,完成凡人无法理解的荣耀。
这部片的寓意绝佳,忠实反映着欧洲人为了追求自由心灵,如何挣脱宗教的束缚。相对来说,中国人面对的困境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服膺于传统的家庭观,家长就是拥有权柄的祭司,服膺者赐予资源,不服者则代之以剑、以贬、以流放。在我们的文化里,信仰是次要的,人人都想当掌权的大家长。


《24祯》
伊朗名导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遗作,全片就是二十四幕,每幕互相呼应独立,以动画模拟四季的自然风光。推荐此片纯然因为导演是阿巴斯,一个电影爱好者必須知道的名字。他的作品并不讨喜,常以纪录片的写实手法拍摄电影,强调温情的自然又偶有刻意。时代趋势造就了阿巴斯的个人名声,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如《生生长流》、《随风而逝》、《橄榄树下的情人》皆有口碑盛名,我则独钟一部《樱桃的滋味》,只因它表现出了强大的绝望气息,堪称伊朗版的《出租车司机》。
本片凝视着阿巴斯晚年他心中窗口的最后一道风景。人生如景框、如画布,喜怒哀乐皆于其中,没有无尽的旅程,只有沉积心底的个中滋味,等待共鸣。

台湾阿毛|选片指南
《二楼传来的歌声》,2000
《苦路十四站》,2014
《24幀》,2017
《记忆》,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