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教育很有意思,秉承了一个“人只能靠自己”的教育原则。虽然在某些时刻承认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却否认个人寻求人际网络帮助的可行性和好处。
以至于我有段时间觉得,只有靠自己获得成功才是正道,长袖善舞什么的都是没有能力的人才动的歪脑筋。
“小团体”之类的教学术语大概也由此而来。但是,作为教师,其实也很无奈。
个人寻求人际网络帮助,在某些时刻就会变成“集体作弊”的土壤。而不懂得合作的个人,即使在社会上职场上要经受一些搓磨,但是或许能在学习的赛场上,有一席之地。
长期的教育目的和短期的教学目标,在截然相反的教学手段下,会发生偏移和碰撞,然后竟变成了只有一个能够实现的生死局面。
以至于出现许多“好学生”进入社会,变成“坏”的职场人—不懂得合作,不懂得建立关系,孤高冷傲。
《打破自我的标签》一书里曾对这种现象进行过剖析:简单来说,实力和交际能力并不一定是成相关性或者反相关性发展。读书读顺畅了的人,总有这样的错觉—成功纯粹是我一个人的努力,所以我要拼命提升自己的实力。
但是整合资源和利用好平台,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要素—个人的成功往往不是由个体的努力决定的。
因此,长袖善舞的人在这个社会,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难道不是功利主义吗?谁的成就大,就是谁的方法有效。真理可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这种辩驳看法也很常见。
虽然不是谁拳头大谁就有理,但是从社会归纳总结经验的角度,资源整合确实是一个人的成功条件之一。
那么,在社会运行的条款面前,又怎么能定义一个行为的善恶呢?
当然,长袖善舞总是让我们看到一些更加“自私”的选择,例如对不相关的人爱搭不理,对相关的人则热情无比。
对这样行为的厌恶,当然也和我们对“无法获利”的厌恶相关。当然,这样的厌恶会导致一些追逐“蝇头小利”的“长袖善舞”倒在历史的耻辱碑下。
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长袖善舞”是件卑鄙的事情—这个时代,谁会认为贩卖东西的商人可耻呢?那么信息和资源,难道不是一种稀有物品吗?
当然,商人若只关注自己的得失,也会被内心的漩涡吞噬。
认真读书的人,走上社会的初期,内心或许总是埋着一个疑问,“为什么我没法儿像在读书时一样顺风顺水?”
主要还是游戏规则和考试标准的变化。
但是即使知道了社会上需要“长袖善舞”,又有多少人能够抛下心中的成见,打开观念和行为的枷锁,做到为了成功而拼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