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学习的?一页页翻读,蜻蜓点水?还是读完一本书可以娓娓道来一本书的精华如何帮助自己。
有人买了很多书阅读,订了很多公众号和付费网课,学习安排得很满,早睡早起不看电视,一切碎片时间都用来学习,可是个人提升却依旧很慢。
有的人天天各种玩儿,各种嗨,生活非常丰富。和他聊天发现天文地理,各种精通。每个月见面都感觉他在成长和提升着。
我们与高手的差距在哪儿呢?美国作家《这样学习最有效》的 戴维斯给大家梳理了,三个学习方法的重点。
学习像沙漏
001 浏览(Survey):
曾经和一个写作大咖聊天,他说,真正的读书,第一步查看书的字数,衡量自己阅读的速度后,快速翻阅书的前言、目录、后记、附录,不一定要整本书读完,找到整体概念及方向感后,大部分书只精读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就好。
002 提问(Question):
没有问题引导的时候,我们都是零散漫无目的的去读书,或者涉猎公众号,网课,甚至了解一些跟你不相干的知识。这种学习的结果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疲惫,焦虑,但是没有收获。学会断舍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就好。
阅读部分内容后,学会问自己以下的问题,一边问,也可以用思维导图来分析,用文字版思维导图已经足够清晰。建立吸收新知的学习状态很重要。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003 阅读(Read):
寻找针对性帮助自己的段落,理解大意,用思维导图梳理重点和主要概念,通过画线链接,或做重点摘录。
004 复述(Recite):
我喜欢读完一本书,再用自己的话像讲课一样讲一次。对象是一个知识小白,不用专业术语,用普通老百姓都听得懂的话去讲。一边陈述重点,一边修正复述时出现的错误或遗漏,并借此整合不同来源的资料。
005 复习(Review):
最后就是我们,用思维导图来回忆主要概念,不断问自己是否记得关键词及重点字,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说同一个观点。练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后,就不怕遗漏。对于准备演讲特别有用。
经过以上五步沙漏过滤后剩下的精华知识,又该如何印入脑海呢?作者还有记忆法的建议:
轻松有趣的记忆技巧
001 记住别人名字的诀窍
是不是感觉经常在场合里要记别人名字,一桌人吃饭,大家自我介绍完了,要记得超过10个人的名字、职业、来自哪里?谈何容易啊?
过去一次线下活动的练习让我学会了用30秒记住5到6个人的名字,职业和居住城市。就是利用书中说的谐音联想法和图像联想法来记名字,职业和城市。比如那天认识一个姐姐,叫陈思蓓,空姐,来自湖南,我就想象一位美丽的长发女子,被一个蚕丝被裹着飞过湖的南边了。
一开始的确没那么好编故事,真的要刻意练习,看看童话书,增加自己的想象力。以便建立吸收新知的学习状态。想象力越夸张越好。
002 挂钩记忆法
以前要迅速记电话号码,历史年代,或美国社会安全保障的号码等等,我就会用书中提到的挂钩记忆法——将数字或其他有顺序的信息和对应的内容挂钩在一起,这样可以记得又清楚又牢固。
003 定位记忆法
我大学读病理学和药理学经常用的就是定位记忆法。因为病理和药理学之间有许多部分是没有顺序的资料,使用定位记忆法,让需要记得内容在熟悉的位置上挂好了。
比如学病理常用的定位系统是身体,我经常想象将副作用和身体各部分挂钩,可以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反着来,只要可以引起的联想就好,加上各种的感官刺激形容给自己听,有利增强记忆强度。
创造学习环境
个人觉得学习环境是个动态的概念。为什么名校出更多的高材生,古代的孟母为什么三迁?好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等非物质条件,直接影响我们学习的过程和吸收。
最近除了日更晨读感悟,也会负责群里部分小伙伴们的点评,发现通过点评别人和阅读别人给我的评论,学会去思考自己的不足和如何进步很有用。
通过不断的向高手学习,向他人提问,向智者求教。不只要寻结论,还要寻过程。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延展去做假设。
我们经过筛选,评判新知识,不断地构筑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把他们在一种意义上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属于我们新的知识体系,才达到学为己所用!
参考书目:《这样学习最有效》[美] 戴维斯
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期待与你的链接,期待遇见更好的我们。
欢迎留言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