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

大约花了半个月的零散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本来是打算一周读完的,有点拖延症了,读完还是很有收获。

书中重点关注了近几年新闻业转型背景下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对转型期的很多思考。开篇以政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彼得·戈尔丁的访谈切入,彼得·戈尔丁认为我们并非生活在信息社会”,这与我们当前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冲击下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的主流观点不太一致,但联系到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焦点不难理解,该学派主要关注的是传播媒介的集中垄断所带来的不平等问题,访谈中也涉及了四个关键概念:“不平等”、”身份”、“权力”以及“社会变迁”,技术未根本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社会中的权力、物质、象征资源、身份建构等资源的分配跟此前一样,其本质形态没有改变,互联网加剧了这种不平等,“信息社会”并不是如此。此外,他还谈到了当前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正在经济学派的当前研究焦点,总的而言,政治经济学派关注的就是传播中的不平等问题,其内核不会改变。

丹·席勒是赫伯特·席勒的儿子,对于他的访谈,文中探讨了传播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当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其中访谈中提到的“学术自主性”很有启发,政治经济学者正是因为这种学术自主性使得其敢于批判,保持了一种激进取向,这个很重要。

年度专题部分,重点放在了互联网对新闻业的重构,作者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中国新闻业的产业结构、受众结构、股权结构和权力结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新闻实践的变革,呈现出生产主体从专业化到社会化、生产机构从封闭性到透明性、生产周期从周期性到循环性等变化趋势以及以软新闻主导的特点,使得中国本就碎片化、局部呈现的新闻专业主义又面临重构的挑战。而在新的重构过程中消解与促进、挑战与机遇并存,新闻业的公共性面临新的隐忧。新闻专业主义在当前传媒业转型中受到商业主义的的侵蚀和解构,作者认为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正在“离场”。面对商业主义的冲击,离场”不只是新闻人一直追求的专业的信念,还有大一批转型大潮中失落的新闻人,书中也展开了很多关于新闻人的研究。

传统媒体转型一直是近年的热点话题,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失败案例居多,付费墙目前在中国很难实行成功模式难以复制,媒体融合任重而道远。

��Z�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3,842评论 25 709
  • 社交红利阅读笔记 书名: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 作者:徐志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正文前笔记: 推荐序1摘要 社交...
    凫水阅读 9,062评论 4 26
  •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日常需要关注很多科技媒体,包括TC, BI, TNW, RECODE等等。如果一个个的去翻阅会花...
    aaronwuge阅读 531评论 0 3
  • 复制一段《The Swift Programming Language》上的代码 不需要写break 执行完匹配到...
    hongxi阅读 2,671评论 0 1
  • 大页面的设计是焦点设计,小页面的设计师空间设计。
    隐于市阅读 11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