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说,策略是基于问题背后的解决方案。易车网的CEO李斌说,他创业到现在有点小后悔,他说到易车网当初为了生存,活下去,他走的那条路叫供应商。但作为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却走了另外一条路,叫用户体验。李想创业的时候,有一个泡泡网作为后备补给力量。当他看到用户体验这条路的时候,也想站在客户的面前,和客户握手时,他才发现,太晚了。
现在这个社会发展真的是太速度了,日新月异。地产售楼处+,互联网+,连小镇的标配都必须有DO、TO、COO,用人话说,就是陪业主玩的亲善大使。360董事长周鸿祎说,什么是好的体验,超过人的预期。
房子和生活,就如椟和珠一般。有了乌镇雅园,才有桃李春风,有了桃李春风,才有在中国大地上生长的众多蓝城小镇。宋卫平说,绿城要做100个小镇。小镇,慢下来,挣慢钱。某人说,小镇为啥子要复制,它是生活的载体,做小镇的初心应该是看见更多的美好。
有什么行业不会被AI所超越。公众号已经成为了一个过去时,也不能这么说。就好像有人说电商不行了,马云说是你家的电商不行了。人工智能化的时代,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麻木的,对这个世界没有知觉的,另一种是永远学习的,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敏感度。
我们是不是要接受这个,是不是要接受那个。APP成为了一个新的方式,比如得到APP,在最短的时间缩短了人学习的时间,它提供了人知识改变的一个快速节奏。从早晨起床的那一刻,到你晚上睡觉,AI真的改变了多少。就比方说,我早晨从酒店起来,骑OFO小黄车去公司上班,用的就是小黄车APP扫码解锁,很方便。在北京,就是你可以用到最好的资源,也要忍受人的拥堵,交通的瘫痪,阶层的差距,空气中的雾霾。
今日头条,作为一个妈妈式的媒体,它会抓取你最喜欢的新闻方向,给你推送习惯性的标题,缩短了你阅读新闻的速度,快速了解这个世界的最好方式。
我已经习惯了饥饿的状态,怕自己的思考力不足。就像《千与千寻》当中那一对拿到东西就吃变成猪头的夫妇,太恐怖了,因为吃的太多,忘记了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是猪。
AI改变的是人商业逻辑中的生产效率,让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人工智能,其实听起来觉得还是很可怕的。人的日常工作大部分都是脑力劳动,可惜的是,好多人都在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工作,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人的脑子是需要被开发的,就像我现在,在北京一周的时间,但我发现自己的思考力在退步,尤其是在对于好多东西的思考逻辑。这一周忙都是体力上的忙,节奏快的同时最应该做的却是慢下来,听从自己的内心。
有一点是进步的,开始主动去思考,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可以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快速进入角色。
人到底怎么样不被人工智能替代,思维方式的创建,有独立的知识体系。一个朋友小H,她说最近在一家媒体公司就职,最重要的是合伙关系,她在打通各个维度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她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以前那个骄傲的自己突然有一天瓦解了,她特别沮丧在那一段时间。每一个成长都是有代价的,每一次蜕变都是疼痛的,甚至带着撕心裂肺的痛,就像美人鱼,她像变成人,和王子结婚。前提条件是她必须接受被拨掉鱼鳞。就像刺猬,为了怕伤害到别人,只能拔掉自己身上的刺。
还有一个朋友小G,她是007er,身上的标签很多,最重要的是她打造了一个课程《行动力》,她从郑州来到了北京,这里的机会更大,一点点打造个人品牌。当一个人身上有独特的标签后,她就不会被复制,不怕被替代。你身上有那个标签吗?
百度对AI的解读,Amazing,令人尖叫的产品。就比如饿了么不仅仅做外卖,还做零食。它不仅仅在卖产品,还可以卖丧茶,做深夜食堂。在北京这样一个加班,加班,还在加班的城市,有一个产品懂你,读你,用心迎合你。差异化竞争让饿了么从中脱颖而出。
体力是保障,但过剩的脑力才是最有竞争力的,虽然思考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品牌策划的输出,一个月的时间做了12个品牌的研究,写了5篇关于品牌的文章,录了3段音频。思考再深入,一点点去研究,我发现一个品牌人要的是对于产品的吃透,还要对于市场的调研,你要给一个产品赋予一个故事,一个传奇在于怎么演绎。就好像一个好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好剧本,更需要的是好演员的演技渗透。
最容易被高估的是人的初心,因为初心不变,难为始终。最容易被低估的是人的坚持,只要你喜欢就可以做很久。
我开始一点点不再慌乱,捡起碎片化的自己,一点点拼凑出原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