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演讲者叫Martin,是个德国人,大概70岁左右,职业是个精神分析师、心理学家。他因为临床上接待了很多年龄比较大的人,他们都面临死亡。他的这个话题就是讨论死亡,然后他是从一种在临床心理治疗中的观察,然后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人们是怎么样对待生命的有限”的这个议题。
我觉得他首先有几点觉察还是很深刻,比如:
1-首先他对时间的概念的一个观察是:从无意识的范畴,是没有时间的概念的(就好像你做梦,那个梦中好像没有过去和未来,时间的维度是消失的)。称之为:无意识的永恒性特点。他说人的内在自我,受到经历过的关系的影响,是一种对当前关系的塑造。
2-与重要他人的依恋关系。就比如说,我跟我爱人的关系非常好,然后我就觉得跟他此生此世永不分离,这种依恋,会导致一种感觉:我们这种感情是无限的。另外一方面,如果我依恋的这个人,这个客体去世了,那我也要哀悼。
3-通过某种方式,增加对死亡的掌控感。比如老年人通过体育锻炼延长寿命,就有一种象征,好像掌握控制了死亡。
4-心理结构中有一种过程:对于客体的得到和失去。比如说,孩子能够体验到母亲的离开和回来。再比如,有一种驱逐神话:人本来是在天堂中,但被上帝驱逐了,变成了无法挽回的丧失和毁灭(所以要通过某种途径重新与上帝联系,重新获得)。这就会形成一种体验:死亡并非终点(死后回到天堂)。
5-相信的内容:通过渴望获得不朽的客体(比如上帝),死后能够找到安宁和平和。
6-相信的能力,可以应对死亡:比如我的爱人去世了,我可以开玩笑说,我过去找她。
7 -回忆过去的情感。甚至可以重新创造回忆。
8-身体的机能会不断的丧失和衰竭,老年人要发展出自尊感,发展出信任感,然后体验和哀悼时光流逝,不去否认。
9-拥有一个良好的内在的客体关系(比如与上帝的关系),允许生理功能的衰老和丧失,是一项在老年阶段有意义的发展任务。
10-对于现实的哀悼,认同年轻人的发展,给年轻人指导。或者服务于某个社区社群。
最后,他从作为精神分析师的职业而言,他作为老年人,要知道自己对年轻人的嫉妒,知道对自己对于不朽的幻想,然后要放下这些防御,对生命的衰老和失去做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