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中国室内陈设

上古时期我们又常常称为原始时代,那时的工艺品即具有实用价值,又具艺术性,但几乎都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它们不以室内陈设的面目出现,而是表现为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器物上。但是以陶器为代表的原始时代的工艺品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成就,其造型、色彩和纹饰对以后的工艺品具有深刻的影响。它们被置于室内,客观上具有陈设的意义,为以后室内陈设的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接着我具体说说原始陶器。

从实用和艺术的角度看,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创举,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

我国有“神农作瓦器陶”“黄帝以宁封为陶正”“舜陶于水滨”等传说,说明制陶在原始上古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定居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有考古发现,早期的陶器均为手制,火候低、颜色不均匀、厚薄不一,质地松脆,器型不整、纹饰不多。中期出现了慢轮法,随后出现了快轮法,陶器的器型逐步丰富起来,艺术性也逐步提高。原始陶器就色泽而言,有红陶、黄陶、黑陶和白陶;就器型而言,有碗、壶、钵、罐、盆、瓶、鼎和杯等。就装饰手法而言,有刻画、堆贴、指印、雕塑和彩绘等。在已发现的陶器中最著名的是彩陶和黑陶。

我们在聊聊另一种陈设品——茵席。

茵席是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其在原始时代当权者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茵席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还具有礼仪的意义。

《壹是纪始》第十一卷记载,“神农作席存”“黄帝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珪玉子于兰蒲席上”“王母为帝设华容净光之席”。这些记载表明席的生产很早,但在上古时代只局限于当权管理阶层,还不普遍。

茵席有编织的和纺织的,纺织席包括毡、毯茵和褥,其中茵和褥也有用兽皮制成的。

在我国,以丝麻制作坐具由来已久,《壹是纪始》第十一卷记载黄帝作“旃”(古毡字),“尧作毯”,毡毯的区别在于毯比毡薄而细密。褥的名称传说始于神农。而在《黄帝内传》记载:“王母为帝列七宝登真之床,敷华甘净光之褥。”说明褥的使用同样很早。其实,褥是统称,毡、毯之类即可称茵席又可称褥。

由于茵席易腐,出土的实物不多,但从上述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出结论,原始时代已有茵席等陈设用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