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EEP学习小组第7期讲课内容《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依恋相关论文等》
讲课:愚公
整理:小麦(排版)
审校:愚公(精校)
依恋创始人约翰鲍比反对克莱因所说的内化的客体关系源自于儿童的幻想,他认为内化的客体关系是基于真实的人际互动经验而产生。同时,他不愿意用静态的比拟物去描述一个动态的表征世界,于是便提出了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les)这么一个概念,这实际上是一个人工智能领域的概念(Kenneth Craik)。
(图是我自己找了一张接近内部工作模型所描述结构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改的,整体内涵一致)
左边绿色部分可以理解成婴儿的不同行为,右边蓝色部分理解成母亲回应的行为,中间的橙色部分(多层)是婴儿对母亲行为的预期,以及基于这种预期可能采取的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部工作模型。(橙色部分在深度神经网络中也叫隐层,也就是不可见的意思。你只能看见输入了什么,经过这个隐层后,又输出了什么,而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不断的塑造中间这个不可见的部分,现在的机器学习基本上就是这么个原理。)
实际情况下,我们只能观察到,婴儿发出了怎样的信号,然后换来了母亲怎样的回应。在无数次婴儿和母亲的互动中,渐渐的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且这是个多层结构模型。也就是说,一个人既有普遍的人际预期,也有着某些情况下的例外。前者叫概括层(橙1)。后者是子层。(橙2/3)。比如,当一个人对任何人都倾向于做出一种回避倾向时,这就是TA的最高概括层。而大家生活中也一定会发现,同一个人,和某些特定人打交道时,会表现出另一种风格,比如一个回避型人格会和某个人特别亲近,这就是子层的作用,子层里包含的是具体的人物、事件、情感等表征信息。除此之外,概括层与子层之间也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就和克莱因较为静态式的内部客体关系模型区分开了,因为按照内部工作模型的原理,我们的模型是时时刻刻都被更新的,只要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经验被纳入,旧的模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修正。就比如一个预期会被严厉批评和嫌弃的人,如果完全出乎意料的得到了对方的尊重。那么TA的内部工作模型就会在这种情况下被修正一次(顺应)。记住这里被修正的前提:是在糟糕预期完全被调动时,痛苦情感完全被唤起时,然后信念被颠覆。这也是为什么单纯的肯定和尊重来访者并没有办法修正内部关系,包括自体心理学意义上的主动镜映。
相应的,如果一个人预期被嫌弃,模型也可能指导TA提前做出行为。比如与其被嫌弃,不如先嫌弃别人,然后采用一种敌对的态度。这时候对面的人感受到敌意后,也进入了一种敌对状态,结果可想而知。“看吧,那个人本身就是嫌弃我的”。这时候个体又一次强化了那个旧的模型。所以鲍比说,工作模型塑造了互动,互动反过来又塑造了模型。
(注:内部工作模型不是认知模型,它是无意识运作,情感表征起主导作用,具有动力性特征)
内部工作模型一旦形成后,在个体遇到新的关系体验时,将会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继续发展和演化。一般来说,安全型依恋的工作模型更加的灵活开放,在人际体验模糊时倾向于做积极的加工处理,也乐于纳入新的经验,可以根据外部现实来纠正自己的预期(没有偏执特征)。而不安全依恋的人高度抗拒变化,TA们更倾向于将外部信息同化成与自己内部工作模型相一致的。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人们会下意识的脱离客观事实去建构自己的逻辑,去涂抹自己的情感色彩,这也是偏见形成的原因。比如严重的阴谋论者,性别论者,地域黑等。所以不安全依恋的人在体验外部事件或他人关系时存在较高的变异指数。
说到这里,顺便讲一下,其实类似于内部工作模型这样的概念,在几乎所有的心理学流派中都存在,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比如认知心理学有表层认知,核心信念这样的东西,古典精分有俄狄浦斯情结,客体关系学派有内化的客体关系,主体间学派有经验组织原则,波士顿小组有内隐关系知晓。也就是说,所有流派似乎都相信,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一个表征地图,我们通过这个地图来认识世界,体验关系。我们不能说谁的模型绝对正确,之所以没有绝对正确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客观实在,它是什么样,取决于我们想要观察什么(理论先于观察)。理论分歧既不可避免,也有其意义。这也说明心理学的大一统是没有可能的,也没必要。因为临床工作的有效性(解释力)并不取决于模型的普适性范围,而是取决于它精准匹配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