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和外婆均已八十多岁,养育六个儿女,年轻时省吃俭用,供了三个大学生,在方圆几公里可算是名人。
各个姨妈舅舅都很孝顺,虽说不上锦衣玉食,两老人也算是衣食无忧,儿女隔三差五回来探望,很让当地其他老人羡慕。外公是个闲不住的人,每年都会种些玉米、蔬菜等,每次放假回去,我都会去外婆家,他们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知足和安静的笑容。
前几年,乡下老房子漏雨,年久翻修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姨妈舅舅认为应该改善二老的居住环境,并且方便照顾,决定将他们接到县城里。最初听到这个消息,外公外婆说什么也不同意,小舅以为二老是担心处理不好跟年轻一代的关系,便在自家小区单独为他们买了一套房,这样既不用住一起,又可以方便照顾。可是,他们还是不进城。
小舅只好聚集全家老少一起商讨此事,其实,也是希望大家一起劝说。外公外婆坐在老房子的火炉边,一言不发,其他人七嘴八舌。
“城里的条件比乡下好多了,其他的暂且不说,您们现在身体不好,这边医疗条件跟城里是没法比,住在城市,生病了几分钟就能到医院,而在这里,交通不便,说个不好听的,有些病人等折腾到医院,都没救了。”小舅说。
“是啊,爸、妈,你们想想,别人想要这种机会还没有呢,就拿三婶儿来说吧,三叔去了这么多年,她那几个儿子哪个提出过要接她一起过?至今也是一个人守在那土屋里,身体再不好也得下地干活,不然就吃了上顿没下顿。”我妈说。在六个兄弟姐妹中,我妈是唯一生活在农村的,整日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妈厌倦又摆脱不掉这样的生活,她虽自己无能为力,也一心希望外公外婆能去城里享福。
“爸妈你们在担心什么?是怕和我们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吗?云华(小舅的名字)不都考虑好了嘛,是单独住,不是住在一起,那房子比这个可好几百倍,平时你们自己住,想串门也方便得很,就在一栋楼,周末等我们都闲了,大家还可以一起出去逛逛,多好啊!还有,城里什么都有,什么都可以买到,出门便是,哪像这里,要买米就只能去那只有几十米长的集市。你们不信就去城里试试,肯定会喜欢上的。”二姨描述着去城市后的美好生活。
“是啊,外婆,舅舅姨妈他们工作都忙,却一直两边跑来跑去。你们就去城里吧。”表妹说。
……
“哎,你们都不用说了,我跟你妈是不会去的,在这里过了几十年了,搬来搬去做什么。”一直未发言的外公对着舅舅姨妈说道。语气坚定,毫无商讨余地。
看到这种情形,大家都沉默了几秒,二姨朝小姨使了个眼色,小声说:“我说了没用吧,白费功夫。”我以为他们要放弃劝说了。
小姨无奈,继续说:“爸妈,你们不为自己想,也得为我们想想,我们平时工作那么辛苦,每周还要开车一两小时回来。”
“你们工作忙,不用回来那么勤,我和你爸很好。”外婆心疼地说。
“说是这么说,可我们哪放心得下啊,您们都八十多了,隔几天不回来看看心理总是不放心,虽说有电话,但你们有时又忍着病痛不说,还有,这房子这么烂,翻修又不可能,重建又不划算,在这么闭塞的地方建房子干嘛,以后我们都不会要,你们不跟我们走,我的心每天都沉甸甸的,尤其是暴风雨天气,我上班都不安心,晚上更是觉都睡不着,生怕房子倒塌,哪怕这房子很安全,可妈你有心脏病、糖尿病,爸又有高血压,您们让我们怎能不担心?”小姨语重心长,其他人都满怀希望地盯着小姨。
二老沉默良久。“既然是这样,那我和你妈就跟你们走吧。”外公发话了,看了一眼旁边的外婆。
“嗯嗯,我们去城里。”外婆连连点头。
大家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以后,都不用经常回这个小村子了,我一直认为,要不是外公外婆还在,姨妈舅舅早就不想回来了,交通不便,贫穷落后,在这些方面确实没法跟大城市比。这里唯一的牵挂已经被他们带走。
没过几天,小舅开车回来接二老,眼前的景象又让他开始烦恼:破旧的木箱、古老过时的衣服、碗盆、竹编背篓、腊肉、凹陷的凳子……各种东西有序地堆在门前,等待着一起进城。
“爸妈,这些东西根本没用,您们城里的那套房子家电齐全,生活用品样样不缺,即使发现缺什么,告诉我就是了,我给您们买。”小舅耐心地说。
外公的眼里闪烁着泪花,外婆也低着头。
“这些怎么扔得下,我和你妈守着它们过着几十年,哪样都舍不得……”外公看着小舅。
小舅没再说什么,租了一辆大车,将所有的东西都搬走。
搬东西的车走在前面,我们跟在后面,待到上车时,外公外婆却迟迟不愿离开。
“再等会儿,我去看后门关好了没。”外婆说。
“后面地里的青菜好像忘了施肥……”外公说
“爸妈,还管这些干啥啊?快走吧。”小姨催促道。
两老人一前一后,依依不舍走下那几步砂石台阶,上面都是岁月的痕迹,一步几回头。关车门的那一刻,外公偷偷抹眼泪。外婆像失魂儿了一般,呆呆地坐着。
小舅是个极为孝顺的人,他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虽然极不理解二老的心理,却还是心疼,并安慰道:“不要担心,想回来看看的时候,我送你们回来。”
听到这句话后,二老心情舒畅了不少。
他们搬进城里不久,外公就茶饭不思,整日郁郁寡欢,外婆最开始还出去走走,有一次迷路了,之后便很少出去。
一个多月后的寒假,我去看望他们。
一见到我,他们除了嘘寒问暖,便是问起农村那些人和事,以及他们的老房子,我家离他们的老房子也有好几公里距离,也没再去看过。
外公外婆明显瘦了一圈儿,原本就单薄的身子,在这大城市,显得更是渺小。外公整日捧着他那些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的泛黄的书,外婆却开着电视,坐在沙发上发呆。可能是因为我来自农村,一直上学,见面又少,姨妈舅舅都说,见到我他们话多了许多,脸上笑也多了许多。
“您们在这里还习惯吧?有出去逛没?”我问。
“哎,还是乡下好,乡下过得自在,我跟你外公,走出去大字不识几个,就是个睁眼瞎,外面那么多条路,怎么记得回来的方向,上次我们出去都找不到路了,你舅舅和姨妈急得团团转,后来在天桥那里找到了我们,人又那么多,走到哪里都是人……还有,连电梯都不敢坐,站不稳,什么都贵,一把青菜要两块钱,以前多方便啊……”外婆不停地说。
送我离开之时,他们站在门口,一直望着我,直到走出他们的视线。
没过多久,小舅决定将外公外婆送回老家。
“经常都是眼泪汪汪的,看着心疼。”小舅对小姨说。
“哎,我也觉得他们都瘦了,送去的好吃的几乎都不吃,也不出去走动。像在这里受折磨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在虐待父母呢。”小姨仍旧不解,但也同意了小舅的做法。
外公外婆回来了,载着他们那些“破铜烂铁”,喜笑颜开,在城里的拘束和苦闷消失殆尽。
“云华,谢谢你送我们回来,这里在你们眼里可能不好,但是,我和你妈一辈子没走出去过,只有在这里才自在,我知道你们孝顺,总为我们着想,可是城里再好,我们享不了那福,在这里我们兴许还能多活几年。”一向都少话的外公,这次竟然滔滔不绝起来。
小舅的眼也湿润了,我看到他仰起头,然后走开了。
小姨还打算说什么,被小舅打住。
“别说了,我们自以为的某些孝顺,其实是在为难父母,有些东西对我们来说一文不值,但确是他们的命,这里,对爸妈来说,就是他们的根,只是我们不懂。”
从那以后,没人再提及二老进城住的事情,姨妈舅舅们还是隔三差五便回来。小舅在老房子前面盖了二层楼的新房子,外公外婆一再劝阻,他总说:“没事,这里空气清新,以后我回来养老,这房子浪费不了,再说了,您们只要住过,那便不叫浪费。”
别人的有些感情,我们很难感同身受,而对于年迈的父母,我们更不能任性地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他们,更不能仅仅只为了让自己问心无愧而随心所欲,幸福不仅仅是衣食无忧,不要忘了,他们有时候最需要的可能只是儿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