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听个故事:
一个又穷又饿的老婆婆,路过一个全村人都非常小气的村子,老婆婆请村民随便给点吃的,村民却把吃的都赶紧藏起来,不给她吃。老婆婆没办法就在路边捡了一摊小石头,把石头加在水里面,煮汤。结果呢,老婆婆竟然煮出一锅全村人从来没喝过的,有史以来最好喝的汤!
这是康永哥在《说话之道》里讲的一个故事。
如果我没有告诉你这是一个故事,直接说一个老婆婆用石头和白水煮出了一锅最好喝的汤,那你肯定不信,因为常识告诉你,这不可能。
越是陌生的事情,越是难以相信。
特别是在信息大爆炸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认谁也不可能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了。于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指南——那些已掌握的知识和常识,去迅速做出反应。
问题是,一定有必要的吗?
就像两个人在讨论军事,一个说A国航母很厉害,从一个航母舰队的耗资,装备武器的精良,实战经验的丰富去论证,由此得出结论B国不是对手。另一个人表示不服,说B国以前是落后,但现在发展起来了,特别是某炮部队,能对敌军实行精确打击,真打起来不好说。双方你来我往,后来变成了相互指责对方不懂军事。
对于这件事,他们原本只是各自表达观点,但后来却搞得不欢而散。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这本没有错。但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时,没有必要急着证明自己一定是对的,硬要对方认输。认真听听对方的理由,找出对方的漏洞去提醒对方要比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要高明多了。并且当对方是很强势,非逼着你认输的时候,如果认输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原则,那还不如一笑置之,把那个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表面上看是他赢了你,实际上是你赢了你自己。额外好处是,这显得你很大度,对方也愿意跟你进一步合作。
听到别人只用石头和白水煮出了美味汤,觉得不可能,但如果这是一个故事呢?听到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第一反应就是反驳或者挑刺,但如果这件事输赢没什么意义呢?
急于下结论之外,还可以静下心来试着想想那个不可能如何能成为可能,想想输赢是否是必须的。以开放的心态对别人,以开放的心态,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