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概念,我还记得看完笑来老师一篇文章“多维度竞争”对我的帮助,现在我们来看看,多维度这个概念与记忆碰撞在一起之后,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首先说说,什么是多维度的记忆?其实就是在我们记忆的时候多去调用一些维度去记忆一件事,比如背单词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在纸上写下单词的拼写,一边听自己的发音,这样就比我们单单只是读单词记忆得更深。
其实我们前面说的那个记忆15个词组,其实就可以再用这样的思路来去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情绪等等维度去记忆一个词组。
巨大的红旗在天空飘,遮盖了整个天空,红旗飘动的时候发出阵阵的拍击声,这面红旗因为是临时打造的,所以涂抹在红旗上的油漆还没有干,散发着阵阵刺鼻的气味,闻得多了有一阵恶心头痛的感觉,不过这红旗用的布料确是不错,有人在这面红旗展开到天上之前还摸过它,柔软而富有韧性。
这样一想,其实红旗这个词就很难再忘记了,后面的那几十个词语,有兴趣的战友可以自行尝试一下,很有意思的。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记忆一堆的词组,更多的是一些重要的结论,往往是看的时候印象深刻,觉得这么清楚明白,自己怎么可能会忘?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想要去用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想不起来具体的细节了。
其实这就是只在单一维度记忆的结果,这个时候,我们其实可以在看到一个重要结论的时候,可以先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找出一些例子,或者历史上别人身上发生的案例来映证这个观点,再去想想自己可以从什么方面改进自己的生活......
这样想下来,其实这个观点就已经记得比开始的时候更加牢固了,因为与这个观点链接的内容已经在自己的努力组织之下,变得多了起来,下次我们再去回想的时候,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回忆这个理论,也更容易回忆出更多的内容。
多维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记忆的效果,而且组合使用的时候,会远超单个叠加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查理笀格说到思维模型的时候,说要全部用上,而不是只用一个或几个。
很多大咖的文章,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实都是从各个方面阐述,因为听众的知识面并不都是一样的,所以如果只是用一两个例子,是不足以清楚地向听众传达一些观点的。
书籍其实就是如此,随便翻开一本社科类的书籍,为了说明一个理论,作者举出了一个个历史上发上的案例、时事热点事件、自身案例、以及各个领域的事例,正是因为举了太多的案例,所以才会有人在豆瓣的评价里写下: 明明几句话就能说明白,偏偏写出了一本书。
可其实,从各个角度阐述一个道理,其实是帮助我们的大脑做了多维度思考这件事,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一个理论,往往看完一本这样的书,我们就能在潜移默化之下,开始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这些理论的身影,这可不是仅仅把一个抽象出的理论说出来就能做到的。
不过多维度记忆虽然能够记忆得更加深刻,但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时间成本”,每多一个维度,大脑就需要更多的时间,若是能像背单词那样同时进行也就罢了,可是重点在于多维度思考的事情,就没办法了,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结论就停下来去回想多维度的内容,估计一本书读下来,时间都过了大半年了。
这个时候只能取舍,我们得把我们的时间用在更有受益的东西上才行,比如重要的知识点,我们就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而那些应用范围不是很多的结论,就可以放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