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他们言谈和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当第一只黑天鹅出现时,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
黑天鹅的存在,预示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他们常常带来意料之外的重大冲击,但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并习惯于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它们,最终被现实击溃。
黑天鹅说明通过观察和经验获得的知识具有严重地局限性和脆弱性。仅仅一次观察就可以颠覆上千年来对白天鹅的无数次确定性观察所得到的结论。
“黑天鹅”满足如下特点:1、意外性;2、会产生极端影响;3、事后可预测性。
黑天鹅的逻辑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因为许多黑天鹅事件正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和加剧的。
从2004年东南亚海啸到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故,从2008全球金融危机到四川512大地震,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911”恐怖袭击事件,黑天鹅存在于众多领域。但其到底存在于那些领域及其如何掌握利用其规律,是值得深入学习的。
黑天鹅的逻辑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因为许多黑天鹅事件正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和加剧的。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大量信息可能对于抉择根本没什么价值,一点微小但与众不同的信息可能价值非常大。这也反应了做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事是多少的有意义,可能帮助成为人生赢家。
如果我们专注反知识,也就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会有许多事情可做。比如,你可以通过最大限度地置身于正面的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下,来享受黑天鹅现象的好处。比如,影片《大空头》(The Big Short),讲述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一年美国信贷风暴前看穿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CDS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的故事。如果你能研究透普通人不在意但意义重大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成为大空头的“主角”。因此,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努力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加强各方面的知识连接,尽可能多地尝试和把握黑天鹅机会。
本质上,人类把握黑天鹅的关键是必须得学会学习。
关于学习,人性中是有弱点的:
一、习惯于过度关注已知知识和学习精确的东西,而不是从总体上把握。
越来越细分和精深的高等专业教育需要人们不断地在一个很窄的专业分支去不断探索,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聚焦精力去拓展专业边界,但坏处也是很明显的,俗话说,内涵越宽外延越窄,不少人理工科出身的博士专业的东西都不知晓,也没兴趣,这样就极大地局限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更不用说去把握黑天鹅了。因为把握黑天鹅理解学习许多太多与专业无关的东西。
学习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种是刺猬型,只知道一件事,另一种是狐狸型,知道很多事情。传统社会显然是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像狐狸那样样样通,样样稀松,传统社会是不鼓励的。
但在今天,刺猬型学习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原因有两条:
1、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大到任何一个人,用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消化,哪怕是一个门类,甚至一个专业分支的知识,比如,同样是大学数学教授,一个是研究微分几何,另一个研究实变函数,彼此听对方的最新研究学术报告,很可能是彼此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讲什么。所谓专精,这个目标本身已经不可能。
2、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知识本身在频繁更新,今天还是共识的东西,明天可能就不对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处于学科之间的模糊地带,本身也面目不清。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越来越少。所以,考试式学习方式当然难以为继。
未来正确的学习姿势是,长板足够长,无需专精系统化补自己短板,但知道如何尽可能多地、一知半解地、碎片化地和不用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其中要学会如何尽快上手,掌握最少必要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证据表明,普通人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如此少,当然,我们思考这一点时除外。
二、我们总有一种只关注我们认为有道理的东西的倾向。先入为主的观点让我们听不进不同意见。
在现代社会,以前许多观点已经过时,甚至被淘汰了。如果不善于升级自己的思维,若干年以后,我们的下一代会觉得我们是不可理喻、思想陈旧且十分可怜的老古板。
对于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海纳百川,基于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并加入黑天鹅的因素来学习和吸收。
为了编造一个故事而不断罗列的逸事并不构成证据。毫无疑问,任何寻求证实的人都能够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欺骗自己以及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