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读《诗经》。我不是解经家,无法精确注释每个字的含义。往往在稀里糊涂之间,一首诗就进入心里了。
年少时,一直喜欢读文史哲相关的书籍,那时不求甚解,美感却在心里滋生。每次看到长长注解,都觉得字太多、看不下去。读诗经时,那些字词的含义不甚明了,就是有一种感觉在心里荡漾,让你心中生发出各种情绪。
记得有次读《诗经》的《采薇》(见文末)。我是读给娃听的,读着读着我就沉进去了。史书上记载的是将相王侯成败史,诗经里留下的是民间的真感情。
那个被迫应征当兵的人,在国家穷兵黩武的日子里,在长长的队列行伍里,在身体极其疲惫、缺水少食时,看着采薇从发芽到衰败,不禁思考起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家室,惶惑于人之生存意义。
虽然他死了几千年,但他的心声被几千年后的我捕捉到,在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的时间里,与他一起吟哦。
诗经里许多诗是从粮食的兴衰而发出的感慨、联想,再比如《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我读蒋勋先生写的品诗经,明白为什么诗经那么感人:农业社会里,人的情感是依托于土地的,是和四季变幻、粮食的插种收割节奏相同地脉动的。情感最终来自土地、扎根于土地,朴实真挚。这种情感几千年来没有变化,在工商业社会里长大的我听来,格外动人,那里还蕴含着不可追的情怀。
在《黍离》中,粮食从插苗到长出果实,诗人一直在田地边踯躅。他把眼光从田地里放大,抬头望天空,看到天空的悠远和深沉,不知几千年前的人和几千年后的人看到的是否同一片天空。而此时此刻的自己,在这片天空下,在做什么呢?如果天空有眼,自己是个什么存在呢?
这首诗让我想到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一幅画《葡萄收成》:
在其他人都在田地里忙着收葡萄时,有位姑娘,双手托腮,在田地边,凝神思索着什么。葡萄的命运是每年被种下、收割、种下、收割,年年没有变化。我的命运呢?是否也要如身后的妇女一样,长大、结婚、生子、摘葡萄、老去……?我为什么在这个时间、在这里想这些问题?
高更曾经的职业是股票经纪人,在学了多年画之后,35岁时辞职做了职业画家。满以为能靠绘画养活家人,却在35岁以后的人生,生命里只剩下贫穷、饥饿、被批评否定、家人的排斥。高更有时怀疑自己,也想过放弃,但仍然坚持了下来,一直到死。死后,他的绘画风格才被世人认可。
画家似乎在画中喻示自己不希望每年只是种葡萄、看葡萄熟,希望走一条让自己的生命热情燃烧起来的道路。
高更是性格非常鲜明的画家,这从他的许多画都能看出来。他喜欢在画中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我不太喜欢看他的一些画,有一种被“告诉”的感觉。我不喜欢别人告诉我什么事要怎么看。我喜欢别人说出一件事,让我自己去感觉、去判断。因此理由,我也不爱读一些诗人比如顾城的诗。
《诗经》另一份美,就在这里。它陈述发生了什么事情,把感情也描绘出来,但不强加给你。伟大的文学、绘画、音乐,是不是都应该这样:呈现人生百态,但不强加态度。
与睥睨一切追求与众不同艺术之路的艺术家不同,《黍离》属于《诗经》里的国风篇,不是读书人所写,应是种地人所歌。这位种地人,虽然不懂艺术,却从绵长深沉的土地,生发出了最恒久的艺术,穿越千年仍然动人不已。
附《采薇》: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 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 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