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自网络 ,侵删
偶尔会想到,如果到了中年才遇上爱情,还会不会奋不顾身。
年纪小,世界也小,世界里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很大,不顺了就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到了中年就不一样了,每天都要被各种琐事占据,每个部分都很小,磕着摔着,洗一洗就好,还有别的事要忙,让伤口慢慢结痂。注意不到的东西也就过去了。
常常会感到“未来”虚无缥缈,只看到自己一个人在模糊的不远处兜兜转转,走不出一个“怪圈”,会担心到了某个年龄,被相亲,被结婚。
钱锺书先生在《围城》里说:“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仔细想想会认为这样的婚姻观太拧巴,要下定决心和一个人过一辈子,需要多大的勇气?
可是,就在某一天,遇上了一个人,你不再去想“未来”,你开始享受“现在”。这个时候“未来”变成了什么呢?是两个人一起在超市里推车,看到锅碗瓢盆就想买,看到蔬菜水果就想买,看到可爱的小娃娃也想……
“未来”变成了可以触碰到的柴米油盐,还有关于番茄炒蛋要不要放糖的争论 。“未来”逐渐有了轮廓,慢慢地变得清晰起来,甚至闻到烟火的气息,听到孩子哭了笑了……一个个琐碎的细节拼凑起来,真实可靠。
还记得美术课上,唐老师对“安宁”的解释:家中有女为“安”,家中有“丁”方“宁”。我想,安宁,就是两个人组成一个家,离开女人而不安,离开男人而不宁。
结婚用了一个“结”字,就是命运的丝绳将两个人绑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共情”。“共情”的“共”用英文表达是share,我把它理解成she and he are ( together).
长一辈的朋友会认为“年龄到了就该结婚”。可是我想,决定结婚的不应该是年龄,更多的应该是she and he 是否可以有一个“are”,“are”是一种默契,是我说起一件事的时候你说“我也是”,是张爱玲说的“噢,你也在这里吗?”。
默契源于一个“共”,找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心疼他,其实也是心疼自己。所谓“惺惺相惜”,大抵如此。
会听到一些“可以谈恋爱但不要结婚”的“忠告”,因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我想,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两个人不能再share了才是,你的“未来”又变得模糊起来,过一天打一天更,麻木单调。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到了中年才遇到爱情,我还会不会奋不顾身?我现在想是会的。
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一个“结”,两个人分开也不过是这个“结”散开了,可以选择重新系上,系出一朵花来,重新系好的结也更结实;也可以选择换另一根新的绳子,一个结而已。
每个人都只能相伴一程,这样期待的“未来”就不遥远了,爱情也就不会负累;每个人都可以伴一程,再伴一程,这样想来,就长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