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大概花了一周不到的时间,赶着在电脑上看完了,还记了不少摘要。看完的感觉是:这本书写得真好啊,改变了我很多想法。下载电子书的时候和其它书一起下载到了kindle里,然后其它都看完的时候,决定顺便将它再翻一遍。这次不赶时间。慢慢读的时候,发现好多地方都好像从来没看到过一样,开始怀疑:我真的读过这本书吗?理解速度远远赶不上阅读速度,真的是这样。
如果根本就没有理解,那光在那里看完了感叹“写得真好真好”又有什么用,毕竟写的好的是作者,和你根本没半毛关系。
周六的时候翘了一节太极课,因为跑去听讲座。想,反正教过的动作会有视频,而且老师第二天肯定还会再讲一遍,总能学会的。第二天,老师真的又很详细地讲了一遍,而且视频也发出来了;现场的时候我跟着大家一起练了好几遍,然而回到家对着视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出手。
如果有些事情本来就是要学好几遍才会的,你以为自己天赋禀异么?何况天赋禀异也不能滥用,当年我视力2.0,在孜孜不倦的作死下,现在只剩比0.2好一点。
昨天的时候看到《原则》的读书群要求大家开始打卡,每天朗读一小段英文原文,发在群里并简单评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我的第一反应:这样好慢啊,这样的话一本书要读到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然后今天看到自己扔在茶几上的另两本书,买来已经有三四个星期,一本看了个开头没有再看,另一本连塑封都没拆。再想起我那一串长长的待读清单,忽然想起来:有可能群里的《原则》都读完了,我都还没读完这两本呢!
既然我本来就想参加一个英文朗读打卡群,又需要读完这本书,那就参加这个吧。于是就开始尝试朗读和录音,补上了昨天和今天两天的份额。把录音发出去的时候,我开始深深感激这个动作:这样真的很费时间,有的句子很长,为了正确地断句并且读得听起来比较流利,我至少需要读两三遍并且再听两遍自己的声音;但是相对于读中文版时飞快的速度,我开始真正关注每个词、每个句子,开始有点知道什么叫“只字不差的阅读”。
你的身边有比你更优秀且更努力的人存在是一件幸运的事,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因为急躁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者陷入和别人的比较中而迷失了自己,那就是一场灾难了。请你务必不要太急,有的时候,快就是慢,而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