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穆尔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为寻求他所需要的东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里,找到了。
这一年,或许你尝遍孤独,孤身在异乡打拼,病了累了只能自己扛,各种委屈只能独自咽下。
当你吃上过年的那顿团圆饭时,发现一年的疲惫都被治愈了。
这一年,或许你仍无所获,虽然经常在格子间通宵达旦地加班,到头来仍没存什么钱,你为此感到失落。
当踏进家门时,你会发现父母只关心你开不开心,而不是赚钱多不多,我们又何必埋怨自己呢?
一饮一食,一朝一暮,也许生活很难,只要有家人在侧,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家,不只是安身之所,更是归心之处。
也许世界很大
总有人盼你回家过年
乾隆十一年,清朝诗人蒋士铨写信给家人说,这一年会回家过年。
母亲见信欣喜,日夜盼着诗人归家的这一天。
一番舟车颠簸,蒋士铨终于在过年前赶回家。
母亲早已在倚门守候,看见儿子身影就一路奔过去,疼惜地问会不会累。
诗人情动下,写了一首诗《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中国人对春节的情结、对春节这一天团圆的渴望千百年愈来愈浓!时光流转,父母等待子女回家的一幕仍在春节时准时上演。
远在异乡的我们,捱着生活的风霜,过年回家成了唯一的念想;身在故乡的亲朋,平时难以见面唠叨,也希望我们早点回去。
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写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出了多年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有机会回家的那种又喜又怯矛盾的内心。
唐代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中写到“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诗人飘泊在外,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独自滞留在他乡逆旅。于是引发出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今夜除夜,一年将尽,此时家人团聚,欢度新年,唯独我孤寂一人,仍在万里之外滞留,心情十分难堪。两句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具一种百感苍茫的情思。
也许世界很大,但总有人盼你回家过年。
家是安身之所
更是归心之处
作家饶平如在下乡期间,只有过年时才能回一次家。 回家前,他先借了些钱,买上糯米、花生、菜油、咸鹅等,一共100来斤的年货。
家中的妻子毛美棠也心中雀跃,一边掐着指头数日子,一边布置整理屋子。她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被褥被套都重新换上新的,锅碗瓢盆擦拭得一尘不染。她去菜市场囤了许多食材,炒了很多饶平如喜欢的菜。
因此,饶平如一推开家门,迎接他的便是炉子里的热气,油锅里的沸腾,以及满屋的饭菜香。
席间,一家人吃到兴头上,美棠便唱起歌,平如吹口琴伴奏,孩子们则在一旁欢呼雀跃。
杨振宁常年旅居海外,却一直保留着过春节的习惯。
每逢过年,他总会亲自下厨为家人做上一桌子美味,像双脆锅巴、徽州丸子、油煎虾包、虎皮毛豆腐等经典徽菜都是他的拿手绝活。
一家子围坐在饭桌上,老少一堂,言笑晏晏。
杨振宁说:唯有家才是一切。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吃上可口的家常菜,共享团聚之欢,便是一年来最温暖的慰藉。 这便是年味,便是过年的意义。
写在最后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样一句台词:
春节,或许终有一天,会淡化成为日历上的一个寻常符号,定格为记忆里的一种颜色。
但我们对春节这一传统习俗的向往不会消失。
《四民月令》里生动地描绘过过年场景:
人们会穿上新衣服,拿着拜年帖,前往朋友家送上新年祝福,朋友往往会备上美酒佳肴,一起把酒言欢。
因为过年,是一场没有约定的约会。是独属于中国人一期一会!
我们念着归家,家乡的人们盼着我们相聚,在这样的双向奔赴中,过年的滋味便有了。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家是安身之所
更是归心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