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再问HashMap,求你把这篇文章发给他!

总所周知 Has

总所周知 HashMap 是面试中经常问到的一个知识点,也是判断一个候选人基础是否扎实的标准之一,因为通过 HashMap 可以引出很多知识点,比如数据结构(数组、链表、红黑树)、equals 和 hashcode 方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出线程安全的问题,HashMap是我在初学阶段学到的设计的最为巧妙的集合,里面有很多细节以及优化技巧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话不多说先看看相关的面试题:

•  默认大小、负载因子以及扩容倍数是多少

•  底层数据结构

•  如何处理 hash 冲突的

•  如何计算一个 key 的 hash 值

•  数组长度为什么是 2 的幂次方

•  扩容、查找过程

如果上面的都能回答出来的话你就不需要看这篇文章了,那么开始进入正文。

数据结构

•  在 JDK1.8 中,HashMap 是由数组+链表+红黑树构成

•  当一个值中要存储到 HashMap 中的时候会根据 Key 的值来计算出他的 hash,通过 hash 值来确认存放到数组中的位置,如果发生 hash 冲突就以链表的形式存储,当链表过长的话,HashMap 会把这个链表转换成红黑树来存储。


在看源码之前我们需要先看看一些基本属性

//默认初始容量为16  

staticfinalint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1<<4;

//默认负载因子为0.75  

staticfinalfloatDEFAULT_LOAD_FACTOR =0.75f;

//Hash数组(在resize()中初始化)  

transientNode[] table;

//元素个数  

transientintsize;

//容量阈值(元素个数超过该值会自动扩容)  

intthreshold;

table 数组里面存放的是 Node 对象,Node 是 HashMap 的一个内部类,用来表示一个 key-value,源码如下:

staticclassNodeimplementsMap.Entry{

finalinthash;

finalK key;

V value;

Node next;

Node(inthash, K key, V value, Node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publicfinalKgetKey(){returnkey; }

publicfinalVgetValue(){returnvalue; }

publicfinalStringtoString(){returnkey +"="+ value; }

publicfinalinthashCode(){

returnObjects.hashCode(key) ^ Objects.hashCode(value);//^表示相同返回0,不同返回1  

//Objects.hashCode(o)————>return o != null ? o.hashCode() : 0;  

}

publicfinalVsetValue(V newValue){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oldValue;

}

publicfinalbooleanequals(Object o){

if(o ==this)

returntrue;

if(oinstanceofMap.Entry) {

Map.Entry e = (Map.Entry)o;

//Objects.equals(1,b)————> return (a == b) || (a != null && a.equals(b));  

if(Objects.equals(key, e.getKey()) && Objects.equals(value, e.getValue()))

returntrue;

}

returnfalse;

}

}

总结:

•  默认初始容量为 16,默认负载因子为 0.75

•  threshold = 数组长度 * loadFactor,当元素个数超过threshold(容量阈值)时,HashMap 会进行扩容操作

•  table 数组中存放指向链表的引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table 数组并不是在构造方法里面初始化的,它是在 resize(扩容)方法里进行初始化的。

table 数组长度永远为 2 的幂次方

总所周知,HashMap 数组长度永远为 2 的幂次方(指的是 table 数组的大小),那你有想过为什么吗?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 HashMap 是通过一个名为 tableSizeFor 的方法来确保 HashMap 数组长度永远为2的幂次方的,源码如下:

/*找到大于或等于 cap 的最小2的幂,用来做容量阈值*/

staticfinalinttableSizeFor(intcap){

intn = cap -1;

n |= n >>>1;

n |= n >>>2;

n |= n >>>4;

n |= n >>>8;

n |= n >>>16;

return(n <0) ?1: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1;

}

tableSizeFor 的功能(不考虑大于最大容量的情况)是返回大于等于输入参数且最近的 2 的整数次幂的数。比如 10,则返回 16。

该算法让最高位的 1 后面的位全变为 1。最后再让结果 n+1,即得到了 2 的整数次幂的值了。

让 cap-1 再赋值给 n 的目的是另找到的目标值大于或等于原值。例如二进制 1000,十进制数值为 8。如果不对它减1而直接操作,将得到答案 10000,即 16。显然不是结果。减 1 后二进制为 111,再进行操作则会得到原来的数值 1000,即 8。通过一系列位运算大大提高效率。

那在什么地方会用到 tableSizeFor 方法呢?

答案就是在构造方法里面调用该方法来设置 threshold,也就是容量阈值。

这里你可能又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设置为 threshold 呢?

因为在扩容方法里第一次初始化 table 数组时会将 threshold 设置数组的长度,后续在讲扩容方法时再介绍。推荐阅读:HashMap 面试 21 问,这次要跪了!

/*传入初始容量和负载因子*/

publicHashMap(intinitialCapacity,floatloadFactor){

if(initialCapacity <0)

thrownew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if(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loadFactor <=0||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new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那么为什么要把数组长度设计为 2 的幂次方呢?

我个人觉得这样设计有以下几个好处:

1. 当数组长度为 2 的幂次方时,可以使用位运算来计算元素在数组中的下标

HashMap 是通过 index=hash&(table.length-1) 这条公式来计算元素在 table 数组中存放的下标,就是把元素的 hash 值和数组长度减1的值做一个与运算,即可求出该元素在数组中的下标,这条公式其实等价于 hash%length,也就是对数组长度求模取余,只不过只有当数组长度为 2 的幂次方时,hash&(length-1) 才等价于 hash%length,使用位运算可以提高效率。

2. 增加 hash 值的随机性,减少 hash 冲突

如果 length 为 2 的幂次方,则 length-1 转化为二进制必定是 11111……的形式,这样的话可以使所有位置都能和元素 hash 值做与运算,如果是如果 length 不是 2 的次幂,比如 length 为 15,则 length-1 为 14,对应的二进制为 1110,在和 hash 做与运算时,最后一位永远都为 0 ,浪费空间。HashMap 容量为什么总是为 2 的次幂?推荐看下。

关注微信公众号:Java技术栈,在后台回复:Java,可以获取我整理的 N 篇 Java 教程,都是干货。

扩容

HashMap 每次扩容都是建立一个新的 table 数组,长度和容量阈值都变为原来的两倍,然后把原数组元素重新映射到新数组上,具体步骤如下:

1. 首先会判断 table 数组长度,如果大于 0 说明已被初始化过,那么按当前 table 数组长度的 2 倍进行扩容,阈值也变为原来的 2 倍

2. 若 table 数组未被初始化过,且 threshold(阈值)大于 0 说明调用了 HashMap(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 构造方法,那么就把数组大小设为 threshold

3. 若 table 数组未被初始化,且 threshold 为 0 说明调用 HashMap() 构造方法,那么就把数组大小设为 16,threshold 设为 16*0.75

4. 接着需要判断如果不是第一次初始化,那么扩容之后,要重新计算键值对的位置,并把它们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如果节点是红黑树类型的话则需要进行红黑树的拆分。

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就是在 JDK1.8 HashMap 扩容阶段重新映射元素时不需要像 1.7 版本那样重新去一个个计算元素的 hash 值,而是通过 hash & oldCap 的值来判断,若为 0 则索引位置不变,不为 0 则新索引=原索引+旧数组长度,为什么呢?具体原因如下:

因为我们使用的是 2 次幂的扩展(指长度扩为原来 2 倍),所以,元素的位置要么是在原位置,要么是在原位置再移动 2 次幂的位置。因此,我们在扩充 HashMap 的时候,不需要像 JDK1.7 的实现那样重新计算 hash,只需要看看原来的 hash 值新增的那个 bit 是 1 还是 0 就好了,是 0 的话索引没变,是 1 的话索引变成“原索引 +oldCap


这点其实也可以看做长度为 2 的幂次方的一个好处,也是 HashMap 1.7 和 1.8 之间的一个区别,具体源码如下:

/*扩容*/

finalNode[] resize() {

Node[] oldTab = table;

intoldCap = (oldTab ==null) ?0: oldTab.length;

intoldThr = threshold;

intnewCap, newThr =0;

//1、若oldCap>0 说明hash数组table已被初始化  

if(oldCap >0) {

if(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oldTab;

}//按当前table数组长度的2倍进行扩容,阈值也变为原来的2倍  

elseif((newCap = oldCap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1;

}//2、若数组未被初始化,而threshold>0说明调用了HashMap(initialCapacity)和HashMap(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构造器  

elseif(oldThr >0)

newCap = oldThr;//新容量设为数组阈值  

else{//3、若table数组未被初始化,且threshold为0说明调用HashMap()构造方法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默认为16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16*0.75  

}

//若计算过程中,阈值溢出归零,则按阈值公式重新计算  

if(newThr ==0) {

float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创建新的hash数组,hash数组的初始化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Node[] newTab = (Node[])new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如果旧的hash数组不为空,则遍历旧数组并映射到新的hash数组  

if(oldTab !=null) {

for(intj =0; j < oldCap; ++j) {

Node e;

if((e = oldTab[j]) !=null) {

oldTab[j] =null;//GC  

if(e.next ==null)//如果只链接一个节点,重新计算并放入新数组  

newTab[e.hash & (newCap -1)] = e;

//若是红黑树,则需要进行拆分  

elseif(einstanceofTreeNode)

((TreeNode)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rehash————>重新映射到新数组  

Node loHead =null, loTail =null;

Node hiHead =null, hiTail =null;

Node next;

do{

next = e.next;

/*注意这里使用的是:e.hash & oldCap,若为0则索引位置不变,不为0则新索引=原索引+旧数组长度*/

if((e.hash & oldCap) ==0) {

if(loTail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if(hiTail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while((e = next) !=null);

if(loTail !=null) {

loTail.next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hiTail !=null) {

hiTail.next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newTab;

}

在扩容方法里面还涉及到有关红黑树的几个知识点:

链表树化

指的就是把链表转换成红黑树,树化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链表长度大于等于 8

table 数组长度大于等于 64

为什么 table 数组容量大于等于 64 才树化?

因为当 table 数组容量比较小时,键值对节点 hash 的碰撞率可能会比较高,进而导致链表长度较长。这个时候应该优先扩容,而不是立马树化。

红黑树拆分

拆分就是指扩容后对元素重新映射时,红黑树可能会被拆分成两条链表。

由于篇幅有限,有关红黑树这里就不展开了。

查找

HashMap 的查找是非常快的,要查找一个元素首先得知道 key 的 hash 值,在 HashMap 中并不是直接通过 key 的 hashcode 方法获取哈希值,而是通过内部自定义的 hash 方法计算哈希值,我们来看看其实现:

staticfinalinthash(Object key){

inth;

return(key ==null) ?0: (h = key.hashCode()) ^ (h >>>16);

}

(h = key.hashCode()) ^ (h >>> 16) 是为了让高位数据与低位数据进行异或,变相的让高位数据参与到计算中,int 有 32 位,右移 16 位就能让低 16 位和高 16 位进行异或,也是为了增加 hash 值的随机性。

知道如何计算 hash 值后我们来看看 get 方法

publicVget(Object key){

Node e;

return(e = getNode(hash(key), key)) ==null?null: e.value;//hash(key)不等于key.hashCode  

}

final NodegetNode(inthash, Object key){

Node[] tab;//指向hash数组  

Node first, e;//first指向hash数组链接的第一个节点,e指向下一个节点  

intn;//hash数组长度  

K k;

/*(n - 1) & hash ————>根据hash值计算出在数组中的索引index(相当于对数组长度取模,这里用位运算进行了优化)*/

if((tab = table) !=null&& (n = tab.length) >0&& (first = tab[(n -1) & hash]) !=null) {

//基本类型用==比较,其它用euqals比较  

if(first.hash == hash && ((k = first.key) == key || (key !=null&& key.equals(k))))

returnfirst;

if((e = first.next) !=null) {

//如果first是TreeNode类型,则调用红黑树查找方法  

if(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TreeNode)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do{//向后遍历  

if(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null&& key.equals(k))))

returne;

}while((e = e.next) !=null);

}

}

returnnull;

}`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 HashMap 中用 (n - 1) & hash 计算 key 所对应的索引 index(相当于对数组长度取模,这里用位运算进行了优化),这点在上面已经说过了,就不再废话了。

插入

我们先来看看插入元素的步骤:

1. 当 table 数组为空时,通过扩容的方式初始化 table

2. 通过计算键的 hash 值求出下标后,若该位置上没有元素(没有发生 hash 冲突),则新建 Node 节点插入

3. 若发生了 hash 冲突,遍历链表查找要插入的 key 是否已经存在,存在的话根据条件判断是否用新值替换旧值

4. 如果不存在,则将元素插入链表尾部,并根据链表长度决定是否将链表转为红黑树

5. 判断键值对数量是否大于阈值,大于的话则进行扩容操作

先看完上面的流程,再来看源码会简单很多,源码如下:

publicVput(K key, Vvalue){

returnputVal(hash(key), key,value,false,true);

}

final VputVal(inthash, K key, V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boolean evict){

Node[] tab;//指向hash数组  

Node p;//初始化为table中第一个节点  

intn, i;//n为数组长度,i为索引  

//tab被延迟到插入新数据时再进行初始化  

if((tab = table) ==null|| (n = tab.length) ==0)

n = (tab = resize()).length;

//如果数组中不包含Node引用,则新建Node节点存入数组中即可  

if((p = tab[i = (n -1) & hash])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value,null);//new Node<>(hash, key, value, next)  

else{

Node e;//如果要插入的key-value已存在,用e指向该节点  

K k;

//如果第一个节点就是要插入的key-value,则让e指向第一个节点(p在这里指向第一个节点)  

if(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null&& key.equals(k))))

e = p;

//如果p是TreeNode类型,则调用红黑树的插入操作(注意:TreeNode是Node的子类)  

elseif(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value);

else{

//对链表进行遍历,并用binCount统计链表长度  

for(intbinCount =0; ; ++binCount) {

//如果链表中不包含要插入的key-value,则将其插入到链表尾部  

if((e = p.next)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value,null);

//如果链表长度大于或等于树化阈值,则进行树化操作  

if(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1)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如果要插入的key-value已存在则终止遍历,否则向后遍历  

if(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null&&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如果e不为null说明要插入的key-value已存在  

if(e !=null) {

V oldValue = e.value;

//根据传入的onlyIfAbsent判断是否要更新旧值  

if(!onlyIfAbsent || oldValue ==null)

e.value=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oldValue;

}

}

++modCount;

//键值对数量超过阈值时,则进行扩容  

if(++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也是空函数?回调?不知道干嘛的  

returnnull;

}

从源码也可以看出 table 数组是在第一次调用 put 方法后才进行初始化的。

删除

HashMap 的删除操作并不复杂,仅需三个步骤即可完成。

1. 定位桶位置

2. 遍历链表找到相等的节点

3. 第三步删除节点

publicVremove(Object key){

Node e;

return(e = removeNode(hash(key), key,null,false,true)) ==null?null: e.value;

}

final NoderemoveNode(inthash, Object key, Objectvalue,boolean matchValue, boolean movable){

Node[] tab;

Node p;

intn, index;

//1、定位元素桶位置  

if((tab = table) !=null&& (n = tab.length) >0&& (p = tab[index = (n -1) & hash]) !=null) {

Node node =null, e;

K k;

V v;

// 如果键的值与链表第一个节点相等,则将 node 指向该节点  

if(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null&& key.equals(k))))

node = p;

elseif((e = p.next) !=null) {

// 如果是 TreeNode 类型,调用红黑树的查找逻辑定位待删除节点  

if(p instanceof TreeNode)

node = ((TreeNode)p).getTreeNode(hash, key);

else{

// 2、遍历链表,找到待删除节点  

do{

if(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null&& key.equals(k)))) {

node = e;

break;

}

p = e;

}while((e = e.next) !=null);

}

}

// 3、删除节点,并修复链表或红黑树  

if(node !=null&& (!matchValue || (v = node.value) ==value|| (value!=null&&value.equals(v)))) {

if(nod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node).removeTreeNode(this, tab, movable);

elseif(node == p)

tab[index] = node.next;

else

p.next = node.next;

++modCount;

--size;

afterNodeRemoval(node);

returnnode;

}

}

returnnull;

}

注意:删除节点后可能破坏了红黑树的平衡性质,removeTreeNode 方法会对红黑树进行变色、旋转等操作来保持红黑树的平衡结构,这部分比较复杂。

遍历

在工作中 HashMap 的遍历操作也是非常常用的,也许有很多小伙伴喜欢用 for-each 来遍历,但是你知道其中有哪些坑吗?

看下面的例子,当我们在遍历 HashMap 的时候,若使用 remove 方法删除元素时会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

Mapmap=newHashMap<>();

map.put("1",1);

map.put("2",2);

map.put("3",3);

for(String s :map.keySet()) {

if(s.equals("2"))

map.remove("2");

}

这就是常说的 fail-fast(快速失败)机制,这个就需要从一个变量说起

transientintmodCount;

在 HashMap 中有一个名为 modCount 的变量,它用来表示集合被修改的次数,修改指的是插入元素或删除元素,可以回去看看上面插入删除的源码,在最后都会对 modCount 进行自增。

当我们在遍历 HashMap 时,每次遍历下一个元素前都会对 modCount 进行判断,若和原来的不一致说明集合结果被修改过了,然后就会抛出异常,这是 Java 集合的一个特性,我们这里以 keySet 为例,看看部分相关源码:

publicSetkeySet(){

Set ks = keySet;

if(ks ==null) {

ks =newKeySet();

keySet = ks;

}

returnks;

}

finalclassKeySetextendsAbstractSet{

publicfinalIteratoriterator(){returnnewKeyIterator(); }

// 省略部分代码  

}

finalclassKeyIteratorextendsHashIteratorimplementsIterator{

publicfinalKnext(){returnnextNode().key; }

}

/*HashMap迭代器基类,子类有KeyIterator、ValueIterator等*/

abstractclassHashIterator{

Node next;//下一个节点  

Node current;//当前节点  

intexpectedModCount;//修改次数  

intindex;//当前索引  

//无参构造  

HashIterator() {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Node[] t = table;

current = next =null;

index =0;

//找到第一个不为空的桶的索引  

if(t !=null&& size >0) {

do{}while(index < t.length && (next = t[index++]) ==null);

}

}

//是否有下一个节点  

publicfinalbooleanhasNext(){

returnnext !=null;

}

//返回下一个节点  

finalNodenextNode(){

Node[] t;

Node e = next;

if(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new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fail-fast  

if(e ==null)

thrownewNoSuchElementException();

//当前的链表遍历完了就开始遍历下一个链表  

if((next = (current = e).next) ==null&& (t = table) !=null) {

do{}while(index < t.length && (next = t[index++]) ==null);

}

returne;

}

//删除元素  

publicfinalvoidremove(){

Node p = current;

if(p ==null)

thrownewIllegalStateException();

if(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new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current =null;

K key = p.key;

removeNode(hash(key), key,null,false,false);//调用外部的removeNode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

}

相关代码如下,可以看到若 modCount 被修改了则会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

if(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new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那么如何在遍历时删除元素呢?

我们可以看看迭代器自带的 remove 方法,其中最后两行代码如下:

`removeNode(hash(key), key,null,false,false);//调用外部的removeNode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

意思就是会调用外部 remove 方法删除元素后,把 modCount 赋值给 expectedModCount,这样的话两者一致就不会抛出异常了,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写:

Mapmap=newHashMap<>();

map.put("1",1);

map.put("2",2);

map.put("3",3);

Iterator iterator =map.keySet().iterator();

while(iterator.hasNext()){

if(iterator.next().equals("2"))

iterator.remove();

}

这里还有一个知识点就是在遍历 HashMap 时,我们会发现遍历的顺序和插入的顺序不一致,这是为什么?

在 HashIterator 源码里面可以看出,它是先从桶数组中找到包含链表节点引用的桶。然后对这个桶指向的链表进行遍历。遍历完成后,再继续寻找下一个包含链表节点引用的桶,找到继续遍历。找不到,则结束遍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遍历和插入的顺序不一致,不懂的同学请看下图:


equasl 和 hashcode

为什么添加到 HashMap 中的对象需要重写 equals() 和 hashcode() 方法?

简单看个例子,这里以 Person 为例:

publicclassPerson{

Integer id;

String name;

publicPerson(Integer id, String name){

this.id = id;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booleanequals(Object obj){

if(obj ==null)returnfalse;

if(obj ==this)returntrue;

if(objinstanceofPerson) {

Person person = (Person) obj;

if(this.id == person.id)

returntrue;

}

returnfalse;

}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 args){

Person p1 =newPerson(1,"aaa");

Person p2 =newPerson(1,"bbb");

HashMap map =newHashMap<>();

map.put(p1,"这是p1");

System.out.println(map.get(p2));

}

}

•原生的 equals 方法是使用 == 来比较对象的

•原生的 hashCode 值是根据内存地址换算出来的一个值

Person 类重写 equals 方法来根据 id 判断是否相等,当没有重写 hashcode 方法时,插入 p1 后便无法用 p2 取出元素,这是因为 p1 和 p2 的哈希值不相等。

HashMap 插入元素时是根据元素的哈希值来确定存放在数组中的位置,因此HashMap 的 key 需要重写 equals 和 hashcode 方法。

总结

本文描述了 HashMap 的实现原理,并结合源码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后续有空的话会聊聊有关 HashMap 的线程安全问题,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也欢迎讨论指正,谢谢支持!

作者:超大只乌龟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22184751

hMap 是面试中经常问到的一个知识点,也是判断一个候选人基础是否扎实的标准之一,因为通过 HashMap 可以引出很多知识点,比如数据结构(数组、链表、红黑树)、equals 和 hashcode 方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出线程安全的问题,HashMap是我在初学阶段学到的设计的最为巧妙的集合,里面有很多细节以及优化技巧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话不多说先看看相关的面试题:

•  默认大小、负载因子以及扩容倍数是多少

•  底层数据结构

•  如何处理 hash 冲突的

•  如何计算一个 key 的 hash 值

•  数组长度为什么是 2 的幂次方

•  扩容、查找过程

如果上面的都能回答出来的话你就不需要看这篇文章了,那么开始进入正文。

数据结构

•  在 JDK1.8 中,HashMap 是由数组+链表+红黑树构成

•  当一个值中要存储到 HashMap 中的时候会根据 Key 的值来计算出他的 hash,通过 hash 值来确认存放到数组中的位置,如果发生 hash 冲突就以链表的形式存储,当链表过长的话,HashMap 会把这个链表转换成红黑树来存储。


在看源码之前我们需要先看看一些基本属性

//默认初始容量为16  

staticfinalint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1<<4;

//默认负载因子为0.75  

staticfinalfloatDEFAULT_LOAD_FACTOR =0.75f;

//Hash数组(在resize()中初始化)  

transientNode[] table;

//元素个数  

transientintsize;

//容量阈值(元素个数超过该值会自动扩容)  

intthreshold;

table 数组里面存放的是 Node 对象,Node 是 HashMap 的一个内部类,用来表示一个 key-value,源码如下:

staticclassNodeimplementsMap.Entry{

finalinthash;

finalK key;

V value;

Node next;

Node(inthash, K key, V value, Node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publicfinalKgetKey(){returnkey; }

publicfinalVgetValue(){returnvalue; }

publicfinalStringtoString(){returnkey +"="+ value; }

publicfinalinthashCode(){

returnObjects.hashCode(key) ^ Objects.hashCode(value);//^表示相同返回0,不同返回1  

//Objects.hashCode(o)————>return o != null ? o.hashCode() : 0;  

}

publicfinalVsetValue(V newValue){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oldValue;

}

publicfinalbooleanequals(Object o){

if(o ==this)

returntrue;

if(oinstanceofMap.Entry) {

Map.Entry e = (Map.Entry)o;

//Objects.equals(1,b)————> return (a == b) || (a != null && a.equals(b));  

if(Objects.equals(key, e.getKey()) && Objects.equals(value, e.getValue()))

returntrue;

}

returnfalse;

}

}

总结:

•  默认初始容量为 16,默认负载因子为 0.75

•  threshold = 数组长度 * loadFactor,当元素个数超过threshold(容量阈值)时,HashMap 会进行扩容操作

•  table 数组中存放指向链表的引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table 数组并不是在构造方法里面初始化的,它是在 resize(扩容)方法里进行初始化的。

table 数组长度永远为 2 的幂次方

总所周知,HashMap 数组长度永远为 2 的幂次方(指的是 table 数组的大小),那你有想过为什么吗?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 HashMap 是通过一个名为 tableSizeFor 的方法来确保 HashMap 数组长度永远为2的幂次方的,源码如下:

/*找到大于或等于 cap 的最小2的幂,用来做容量阈值*/

staticfinalinttableSizeFor(intcap){

intn = cap -1;

n |= n >>>1;

n |= n >>>2;

n |= n >>>4;

n |= n >>>8;

n |= n >>>16;

return(n <0) ?1: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1;

}

tableSizeFor 的功能(不考虑大于最大容量的情况)是返回大于等于输入参数且最近的 2 的整数次幂的数。比如 10,则返回 16。

该算法让最高位的 1 后面的位全变为 1。最后再让结果 n+1,即得到了 2 的整数次幂的值了。

让 cap-1 再赋值给 n 的目的是另找到的目标值大于或等于原值。例如二进制 1000,十进制数值为 8。如果不对它减1而直接操作,将得到答案 10000,即 16。显然不是结果。减 1 后二进制为 111,再进行操作则会得到原来的数值 1000,即 8。通过一系列位运算大大提高效率。

那在什么地方会用到 tableSizeFor 方法呢?

答案就是在构造方法里面调用该方法来设置 threshold,也就是容量阈值。

这里你可能又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设置为 threshold 呢?

因为在扩容方法里第一次初始化 table 数组时会将 threshold 设置数组的长度,后续在讲扩容方法时再介绍。推荐阅读:HashMap 面试 21 问,这次要跪了!

/*传入初始容量和负载因子*/

publicHashMap(intinitialCapacity,floatloadFactor){

if(initialCapacity <0)

thrownew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if(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loadFactor <=0||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new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那么为什么要把数组长度设计为 2 的幂次方呢?

我个人觉得这样设计有以下几个好处:

1. 当数组长度为 2 的幂次方时,可以使用位运算来计算元素在数组中的下标

HashMap 是通过 index=hash&(table.length-1) 这条公式来计算元素在 table 数组中存放的下标,就是把元素的 hash 值和数组长度减1的值做一个与运算,即可求出该元素在数组中的下标,这条公式其实等价于 hash%length,也就是对数组长度求模取余,只不过只有当数组长度为 2 的幂次方时,hash&(length-1) 才等价于 hash%length,使用位运算可以提高效率。

2. 增加 hash 值的随机性,减少 hash 冲突

如果 length 为 2 的幂次方,则 length-1 转化为二进制必定是 11111……的形式,这样的话可以使所有位置都能和元素 hash 值做与运算,如果是如果 length 不是 2 的次幂,比如 length 为 15,则 length-1 为 14,对应的二进制为 1110,在和 hash 做与运算时,最后一位永远都为 0 ,浪费空间。HashMap 容量为什么总是为 2 的次幂?推荐看下。

关注微信公众号:Java技术栈,在后台回复:Java,可以获取我整理的 N 篇 Java 教程,都是干货。

扩容

HashMap 每次扩容都是建立一个新的 table 数组,长度和容量阈值都变为原来的两倍,然后把原数组元素重新映射到新数组上,具体步骤如下:

1. 首先会判断 table 数组长度,如果大于 0 说明已被初始化过,那么按当前 table 数组长度的 2 倍进行扩容,阈值也变为原来的 2 倍

2. 若 table 数组未被初始化过,且 threshold(阈值)大于 0 说明调用了 HashMap(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 构造方法,那么就把数组大小设为 threshold

3. 若 table 数组未被初始化,且 threshold 为 0 说明调用 HashMap() 构造方法,那么就把数组大小设为 16,threshold 设为 16*0.75

4. 接着需要判断如果不是第一次初始化,那么扩容之后,要重新计算键值对的位置,并把它们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如果节点是红黑树类型的话则需要进行红黑树的拆分。

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就是在 JDK1.8 HashMap 扩容阶段重新映射元素时不需要像 1.7 版本那样重新去一个个计算元素的 hash 值,而是通过 hash & oldCap 的值来判断,若为 0 则索引位置不变,不为 0 则新索引=原索引+旧数组长度,为什么呢?具体原因如下:

因为我们使用的是 2 次幂的扩展(指长度扩为原来 2 倍),所以,元素的位置要么是在原位置,要么是在原位置再移动 2 次幂的位置。因此,我们在扩充 HashMap 的时候,不需要像 JDK1.7 的实现那样重新计算 hash,只需要看看原来的 hash 值新增的那个 bit 是 1 还是 0 就好了,是 0 的话索引没变,是 1 的话索引变成“原索引 +oldCap


这点其实也可以看做长度为 2 的幂次方的一个好处,也是 HashMap 1.7 和 1.8 之间的一个区别,具体源码如下:

/*扩容*/

finalNode[] resize() {

Node[] oldTab = table;

intoldCap = (oldTab ==null) ?0: oldTab.length;

intoldThr = threshold;

intnewCap, newThr =0;

//1、若oldCap>0 说明hash数组table已被初始化  

if(oldCap >0) {

if(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oldTab;

}//按当前table数组长度的2倍进行扩容,阈值也变为原来的2倍  

elseif((newCap = oldCap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1;

}//2、若数组未被初始化,而threshold>0说明调用了HashMap(initialCapacity)和HashMap(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构造器  

elseif(oldThr >0)

newCap = oldThr;//新容量设为数组阈值  

else{//3、若table数组未被初始化,且threshold为0说明调用HashMap()构造方法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默认为16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16*0.75  

}

//若计算过程中,阈值溢出归零,则按阈值公式重新计算  

if(newThr ==0) {

float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创建新的hash数组,hash数组的初始化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Node[] newTab = (Node[])new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如果旧的hash数组不为空,则遍历旧数组并映射到新的hash数组  

if(oldTab !=null) {

for(intj =0; j < oldCap; ++j) {

Node e;

if((e = oldTab[j]) !=null) {

oldTab[j] =null;//GC  

if(e.next ==null)//如果只链接一个节点,重新计算并放入新数组  

newTab[e.hash & (newCap -1)] = e;

//若是红黑树,则需要进行拆分  

elseif(einstanceofTreeNode)

((TreeNode)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rehash————>重新映射到新数组  

Node loHead =null, loTail =null;

Node hiHead =null, hiTail =null;

Node next;

do{

next = e.next;

/*注意这里使用的是:e.hash & oldCap,若为0则索引位置不变,不为0则新索引=原索引+旧数组长度*/

if((e.hash & oldCap) ==0) {

if(loTail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if(hiTail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while((e = next) !=null);

if(loTail !=null) {

loTail.next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hiTail !=null) {

hiTail.next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newTab;

}

在扩容方法里面还涉及到有关红黑树的几个知识点:

链表树化

指的就是把链表转换成红黑树,树化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链表长度大于等于 8

table 数组长度大于等于 64

为什么 table 数组容量大于等于 64 才树化?

因为当 table 数组容量比较小时,键值对节点 hash 的碰撞率可能会比较高,进而导致链表长度较长。这个时候应该优先扩容,而不是立马树化。

红黑树拆分

拆分就是指扩容后对元素重新映射时,红黑树可能会被拆分成两条链表。

由于篇幅有限,有关红黑树这里就不展开了。

查找

HashMap 的查找是非常快的,要查找一个元素首先得知道 key 的 hash 值,在 HashMap 中并不是直接通过 key 的 hashcode 方法获取哈希值,而是通过内部自定义的 hash 方法计算哈希值,我们来看看其实现:

staticfinalinthash(Object key){

inth;

return(key ==null) ?0: (h = key.hashCode()) ^ (h >>>16);

}

(h = key.hashCode()) ^ (h >>> 16) 是为了让高位数据与低位数据进行异或,变相的让高位数据参与到计算中,int 有 32 位,右移 16 位就能让低 16 位和高 16 位进行异或,也是为了增加 hash 值的随机性。

知道如何计算 hash 值后我们来看看 get 方法

publicVget(Object key){

Node e;

return(e = getNode(hash(key), key)) ==null?null: e.value;//hash(key)不等于key.hashCode  

}

final NodegetNode(inthash, Object key){

Node[] tab;//指向hash数组  

Node first, e;//first指向hash数组链接的第一个节点,e指向下一个节点  

intn;//hash数组长度  

K k;

/*(n - 1) & hash ————>根据hash值计算出在数组中的索引index(相当于对数组长度取模,这里用位运算进行了优化)*/

if((tab = table) !=null&& (n = tab.length) >0&& (first = tab[(n -1) & hash]) !=null) {

//基本类型用==比较,其它用euqals比较  

if(first.hash == hash && ((k = first.key) == key || (key !=null&& key.equals(k))))

returnfirst;

if((e = first.next) !=null) {

//如果first是TreeNode类型,则调用红黑树查找方法  

if(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TreeNode)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do{//向后遍历  

if(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null&& key.equals(k))))

returne;

}while((e = e.next) !=null);

}

}

returnnull;

}`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 HashMap 中用 (n - 1) & hash 计算 key 所对应的索引 index(相当于对数组长度取模,这里用位运算进行了优化),这点在上面已经说过了,就不再废话了。

插入

我们先来看看插入元素的步骤:

1. 当 table 数组为空时,通过扩容的方式初始化 table

2. 通过计算键的 hash 值求出下标后,若该位置上没有元素(没有发生 hash 冲突),则新建 Node 节点插入

3. 若发生了 hash 冲突,遍历链表查找要插入的 key 是否已经存在,存在的话根据条件判断是否用新值替换旧值

4. 如果不存在,则将元素插入链表尾部,并根据链表长度决定是否将链表转为红黑树

5. 判断键值对数量是否大于阈值,大于的话则进行扩容操作

先看完上面的流程,再来看源码会简单很多,源码如下:

publicVput(K key, Vvalue){

returnputVal(hash(key), key,value,false,true);

}

final VputVal(inthash, K key, V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boolean evict){

Node[] tab;//指向hash数组  

Node p;//初始化为table中第一个节点  

intn, i;//n为数组长度,i为索引  

//tab被延迟到插入新数据时再进行初始化  

if((tab = table) ==null|| (n = tab.length) ==0)

n = (tab = resize()).length;

//如果数组中不包含Node引用,则新建Node节点存入数组中即可  

if((p = tab[i = (n -1) & hash])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value,null);//new Node<>(hash, key, value, next)  

else{

Node e;//如果要插入的key-value已存在,用e指向该节点  

K k;

//如果第一个节点就是要插入的key-value,则让e指向第一个节点(p在这里指向第一个节点)  

if(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null&& key.equals(k))))

e = p;

//如果p是TreeNode类型,则调用红黑树的插入操作(注意:TreeNode是Node的子类)  

elseif(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value);

else{

//对链表进行遍历,并用binCount统计链表长度  

for(intbinCount =0; ; ++binCount) {

//如果链表中不包含要插入的key-value,则将其插入到链表尾部  

if((e = p.next)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value,null);

//如果链表长度大于或等于树化阈值,则进行树化操作  

if(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1)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如果要插入的key-value已存在则终止遍历,否则向后遍历  

if(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null&&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如果e不为null说明要插入的key-value已存在  

if(e !=null) {

V oldValue = e.value;

//根据传入的onlyIfAbsent判断是否要更新旧值  

if(!onlyIfAbsent || oldValue ==null)

e.value=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oldValue;

}

}

++modCount;

//键值对数量超过阈值时,则进行扩容  

if(++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也是空函数?回调?不知道干嘛的  

returnnull;

}

从源码也可以看出 table 数组是在第一次调用 put 方法后才进行初始化的。

删除

HashMap 的删除操作并不复杂,仅需三个步骤即可完成。

1. 定位桶位置

2. 遍历链表找到相等的节点

3. 第三步删除节点

publicVremove(Object key){

Node e;

return(e = removeNode(hash(key), key,null,false,true)) ==null?null: e.value;

}

final NoderemoveNode(inthash, Object key, Objectvalue,boolean matchValue, boolean movable){

Node[] tab;

Node p;

intn, index;

//1、定位元素桶位置  

if((tab = table) !=null&& (n = tab.length) >0&& (p = tab[index = (n -1) & hash]) !=null) {

Node node =null, e;

K k;

V v;

// 如果键的值与链表第一个节点相等,则将 node 指向该节点  

if(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null&& key.equals(k))))

node = p;

elseif((e = p.next) !=null) {

// 如果是 TreeNode 类型,调用红黑树的查找逻辑定位待删除节点  

if(p instanceof TreeNode)

node = ((TreeNode)p).getTreeNode(hash, key);

else{

// 2、遍历链表,找到待删除节点  

do{

if(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null&& key.equals(k)))) {

node = e;

break;

}

p = e;

}while((e = e.next) !=null);

}

}

// 3、删除节点,并修复链表或红黑树  

if(node !=null&& (!matchValue || (v = node.value) ==value|| (value!=null&&value.equals(v)))) {

if(nod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node).removeTreeNode(this, tab, movable);

elseif(node == p)

tab[index] = node.next;

else

p.next = node.next;

++modCount;

--size;

afterNodeRemoval(node);

returnnode;

}

}

returnnull;

}

注意:删除节点后可能破坏了红黑树的平衡性质,removeTreeNode 方法会对红黑树进行变色、旋转等操作来保持红黑树的平衡结构,这部分比较复杂。

遍历

在工作中 HashMap 的遍历操作也是非常常用的,也许有很多小伙伴喜欢用 for-each 来遍历,但是你知道其中有哪些坑吗?

看下面的例子,当我们在遍历 HashMap 的时候,若使用 remove 方法删除元素时会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

Mapmap=newHashMap<>();

map.put("1",1);

map.put("2",2);

map.put("3",3);

for(String s :map.keySet()) {

if(s.equals("2"))

map.remove("2");

}

这就是常说的 fail-fast(快速失败)机制,这个就需要从一个变量说起

transientintmodCount;

在 HashMap 中有一个名为 modCount 的变量,它用来表示集合被修改的次数,修改指的是插入元素或删除元素,可以回去看看上面插入删除的源码,在最后都会对 modCount 进行自增。

当我们在遍历 HashMap 时,每次遍历下一个元素前都会对 modCount 进行判断,若和原来的不一致说明集合结果被修改过了,然后就会抛出异常,这是 Java 集合的一个特性,我们这里以 keySet 为例,看看部分相关源码:

publicSetkeySet(){

Set ks = keySet;

if(ks ==null) {

ks =newKeySet();

keySet = ks;

}

returnks;

}

finalclassKeySetextendsAbstractSet{

publicfinalIteratoriterator(){returnnewKeyIterator(); }

// 省略部分代码  

}

finalclassKeyIteratorextendsHashIteratorimplementsIterator{

publicfinalKnext(){returnnextNode().key; }

}

/*HashMap迭代器基类,子类有KeyIterator、ValueIterator等*/

abstractclassHashIterator{

Node next;//下一个节点  

Node current;//当前节点  

intexpectedModCount;//修改次数  

intindex;//当前索引  

//无参构造  

HashIterator() {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Node[] t = table;

current = next =null;

index =0;

//找到第一个不为空的桶的索引  

if(t !=null&& size >0) {

do{}while(index < t.length && (next = t[index++]) ==null);

}

}

//是否有下一个节点  

publicfinalbooleanhasNext(){

returnnext !=null;

}

//返回下一个节点  

finalNodenextNode(){

Node[] t;

Node e = next;

if(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new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fail-fast  

if(e ==null)

thrownewNoSuchElementException();

//当前的链表遍历完了就开始遍历下一个链表  

if((next = (current = e).next) ==null&& (t = table) !=null) {

do{}while(index < t.length && (next = t[index++]) ==null);

}

returne;

}

//删除元素  

publicfinalvoidremove(){

Node p = current;

if(p ==null)

thrownewIllegalStateException();

if(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new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current =null;

K key = p.key;

removeNode(hash(key), key,null,false,false);//调用外部的removeNode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

}

相关代码如下,可以看到若 modCount 被修改了则会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

if(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new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那么如何在遍历时删除元素呢?

我们可以看看迭代器自带的 remove 方法,其中最后两行代码如下:

`removeNode(hash(key), key,null,false,false);//调用外部的removeNode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

意思就是会调用外部 remove 方法删除元素后,把 modCount 赋值给 expectedModCount,这样的话两者一致就不会抛出异常了,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写:

Mapmap=newHashMap<>();

map.put("1",1);

map.put("2",2);

map.put("3",3);

Iterator iterator =map.keySet().iterator();

while(iterator.hasNext()){

if(iterator.next().equals("2"))

iterator.remove();

}

这里还有一个知识点就是在遍历 HashMap 时,我们会发现遍历的顺序和插入的顺序不一致,这是为什么?

在 HashIterator 源码里面可以看出,它是先从桶数组中找到包含链表节点引用的桶。然后对这个桶指向的链表进行遍历。遍历完成后,再继续寻找下一个包含链表节点引用的桶,找到继续遍历。找不到,则结束遍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遍历和插入的顺序不一致,不懂的同学请看下图:


equasl 和 hashcode

为什么添加到 HashMap 中的对象需要重写 equals() 和 hashcode() 方法?

简单看个例子,这里以 Person 为例:

publicclassPerson{

Integer id;

String name;

publicPerson(Integer id, String name){

this.id = id;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booleanequals(Object obj){

if(obj ==null)returnfalse;

if(obj ==this)returntrue;

if(objinstanceofPerson) {

Person person = (Person) obj;

if(this.id == person.id)

returntrue;

}

returnfalse;

}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 args){

Person p1 =newPerson(1,"aaa");

Person p2 =newPerson(1,"bbb");

HashMap map =newHashMap<>();

map.put(p1,"这是p1");

System.out.println(map.get(p2));

}

}

•原生的 equals 方法是使用 == 来比较对象的

•原生的 hashCode 值是根据内存地址换算出来的一个值

Person 类重写 equals 方法来根据 id 判断是否相等,当没有重写 hashcode 方法时,插入 p1 后便无法用 p2 取出元素,这是因为 p1 和 p2 的哈希值不相等。

HashMap 插入元素时是根据元素的哈希值来确定存放在数组中的位置,因此HashMap 的 key 需要重写 equals 和 hashcode 方法。

总结

本文描述了 HashMap 的实现原理,并结合源码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后续有空的话会聊聊有关 HashMap 的线程安全问题,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也欢迎讨论指正,谢谢支持!

作者:超大只乌龟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221847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44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2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6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8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1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48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67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