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环卫工人在高温下持续工作4个多小时,从8吨垃圾中为游客找回丢失的儿童手表。这一事件引发热议:有人为工作人员的尽责点赞,认为体现了公共服务的温度;也有人质疑,如此高成本的服务是否值得,政府资源是否应用在更紧迫的民生需求上。这一争议背后,折射出公共服务中“温度”与“效率”的平衡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既要以人民为中心,也需科学配置资源,在“有求必应”与“量力而行”间找到最优解。
公共服务需有温度,但温度不等于无限兜底
为人民排忧解难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一块儿童手表对个体家庭而言,可能承载情感或经济价值,环卫工人的尽心尽力展现了公共服务的担当,传递了城市的温情。类似案例并不鲜见:民警为市民寻回遗失物品,社区干部调解邻里纠纷……这些“小事”恰恰是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来源。然而,公共服务也不能脱离实际条件。高温下翻检8吨垃圾,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影响其他更紧急的环卫任务。若此类需求频繁发生,公共资源的可持续性将面临挑战。
精准回应需求,需建立科学评估机制
群众诉求多元复杂,政府部门既不能“一刀切”拒绝,也不宜“不计成本”响应。关键在于建立分级分类的服务标准:对于涉及生命安全、重大财产损失的紧急需求,应当优先处置;而对非紧急、高成本的个性化诉求,可通过优化流程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解决。例如,此次手表丢失事件中,若能在垃圾清运前通过定位技术快速锁定区域,或引入第三方有偿服务,或许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此外,还需加强公众教育,倡导“权利与责任对等”的理念,避免公共资源被过度占用。
用制度平衡“温度”与“刻度”
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根本上要靠制度创新。一方面,应完善资源调配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如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提高问题处置效率;另一方面,需明确政府与市场、个人责任的边界,探索“政府兜底基本民生,市场满足个性需求”的服务模式。例如,杭州等地将非紧急类市民求助纳入统一平台分流处理,既保障了响应速度,又避免了资源浪费。同时,对一线工作人员的考核也应更注重综合效益,而非单纯以“完成个案”论绩效。
环卫工人翻找手表的善意值得珍视,但公共服务的现代化不能仅依赖个体奉献。政府需在“以人为本”与“效能优先”之间找准平衡点,既不让群众寒心,也不让资源空耗。唯有以科学制度为支撑,以精准服务为目标,方能实现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擦亮服务型政府的为民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