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犹如一剂良方,直指困扰基层多年的形式主义顽疾。作为长期奋战在社区一线的工作者,我们既感到欢欣鼓舞,更对政策落实充满期待。
形式主义是基层治理的"慢性病",其危害不容小觑。在社区工作中,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一个简单的政策落实,要经历街道部署会、社区动员会、网格推进会等层层会议;一项常规工作,需要准备实施方案、工作台账、进展报告、总结材料等多套文档;"这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做法,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严重影响了服务群众的质效。
新规的出台彰显了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的坚定决心。文件从大幅精简文件会议,明确要求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坚决撤销形式主义、留痕主义的考核指标;完善问责制度,防止"甩锅式"问责;建立基层减负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回潮。这些措施既有"量"的硬性约束,又有"质"的制度保障,为基层减负提供了有力抓手。这些变化充分证明,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了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中去。
然而,整治形式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我们还要警惕几种倾向:一是"变相反弹",将线下会议转为视频会议,将正式文件改为便签通知;二是"选择性执行",对容易减的减了,对涉及利益的却不愿放手;三是"等待观望",认为这只是一阵风,过段时间又会恢复原样。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整治形式主义必须久久为功。
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要以此次减负为契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工作方式上,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服务";二是工作重点上,从"对上负责"转向"对下负责";三是工作评价上,从"痕迹管理"转向"实绩导向"。同时,也期待上级部门能够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基层干部真正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相信,随着减负政策的深入实施,基层干部必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一个重实干、重实绩的基层工作新生态,让社区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