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好书,想推荐给朋友,却不知道该怎么介绍;朋友说到一部电影,你也看过,但想不起来讲了啥;刚听了一门网课,心潮澎湃,过了一个礼拜就忘得差不多了。
我是不是有个假脑子?
不,你的脑子很正常。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发现: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差异很大,可以用学习金字塔来表示。
我们看到,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方式,正是我们最常使用的,听课、阅读、看视频,但都属于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讨论、演练、教学、应用,则是主动学习,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然而,很多人有种误解,好像只要持续地读书,50本、100本、200本,就能从量变到质变,忽然变得厉害起来,但如果你一直在低效果的学习层次上重复,那么,你会失望地发现:你“知道”的越来越多,但“真懂”的还是乏善可陈,"knowing the name of something"和"knowing something"不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是“被动”和“主动”两种不同的学习思维造成的结果。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并不需要穿过漫长的幽暗的隧道才能抵达光明,我们完全可以转变思维,直奔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以教促学的费曼技巧。
费曼是谁?费曼技巧又是什么?
费曼的来头挺大,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生物学、数学等领域也有重大贡献,但他绝不仅仅是个学霸,他的绘画作品在专业画廊高价售出,还在巴西的桑巴舞游行上敲鼓;他能10分钟打开装有原子弹机密文件的保险柜,还喜欢泡吧,讲故事,和各种奇怪的、边缘的人物打交道。
他不仅科研强,兴趣广,教学能力更强,他在学校的《大学物理》课人满为患,因为总能深入浅出,把复杂难懂的物理学讲通透,将抽象的理论联系到实际,并在具体的运用中让人理解知识。他的讲课内容被学生整理成著名的《费曼物理学讲义》,很多讲课和演讲的视频也被上传到youtube网站。
正是基于费曼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后人将其总结为“费曼技巧”,简单来说就是:用自己的话向普通人说明一个概念或者观点,如果他们都听懂了,你就真的懂了。
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练习:
第一步:明确目标。选择一个你想深度理解的目标内容,可以是一个新学习的概念,又或者是你感兴趣的某个问题。
第二步:以教促学。假想你现在要去教给别人这个内容,你会怎么讲?怎么开头,怎么阐述,怎么结尾,带着这些问题去收集和整理资料,一边学一边去讲,直到讲的基本通顺。
第三步:查漏补缺。在第二步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发现有很多内容虽然讲出来了,但没有真正掌握、经不起别人的追问,那就要继续深入,各个击破,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关键。
第四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优化表达。一个人装大神、用书面的语言去说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打比方、举例子、形象化,用老妪能解的“人话”去说事,这是一个提炼本质、融会贯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也是判断一个人真懂和半懂不懂的分界线。
“费曼技巧”并不是多么新鲜的技巧,这几年之所以走红网络,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学霸Scott H Yang,2012年,他通过网络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麻省理工大学33门的计算机课程,走上了TEDx的演讲台,出了一本畅销书《如何高效学习》,其中就重点提到了费曼技巧。
当然,如果稍加留心,你会发现费曼技巧被应用在方方面面,卡耐基在谈到如何提高演讲能力时说,“若有可能,就对自己大声地演讲,这样,你就能锻炼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观点,直到孩子们都能理解你的主题,记住你对问题的阐释为止。”
黄执中在《好好说话》节目中这样分享:“我经常会做一种练习:每次看书,当读到一个段落觉得,哇!这个想法好妙啊!这个观念好棒哦!的时候,我都会合上书,然后试着把它教一遍,假装你眼前有个同学,他不懂这一段的内容,然后呢,我要说到让他懂......这样下去,你每读一本书、每遇到一个有意思的段落,都要对着那个假想的同学教一遍,然后,那些好东西才会真正的成为你内在的一部分,才会渐渐长进你的身体里。”
费曼技巧之所以这么有效,正是因为他充分调动了我们的大脑,使学习变得主动而有目的,让散落的、混沌的信息得到有逻辑的组织,并且及时发现漏洞进行填补,而打比方、举例子、形象化的方法又迫使我们思考知识的本质,加强一个知识和另一个知识的联系,加强知识和实际的联系。
而我觉得费曼技巧最可爱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复杂的道具、不限定使用的场景,只要你想,可以在任何时候开始练习,小到和家人聊一个新闻,在知乎回答一个问题,大到写一篇文章,做一次演讲,通过一门考试,都会大大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思考能力。
而说到底,技巧又有什么重要,主动学习获得的乐趣才是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