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一柳宗元“开挂”的前半生

二柳宗元急转而下的人生

三与不幸境遇和解的柳宗元

四柳宗元不灭的信仰与坚持

五柳宗元、刘禹锡二人真挚的友谊


在他柳宗元出生的时候,李白已经去世十一年了。安史之乱近十年,从根本上损伤了国家的元气。叛乱虽然被平定,但唐王朝却是国是日非、矛盾丛生。此后就基本处在不间断的战乱和动荡之中。

虽然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声威,进行着艰苦的努力和拼命的改良。甚至也曾经出现过,比如元和年间那样短暂的中兴局面。

但最终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挽救危局,再现昔日的辉煌了。这个急剧走下坡路的中衰时代,在历史上称为“中唐时期”。

这种把唐代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其实是文学史,主要是诗歌史的分期方法。那中唐到底是指的哪一段呢?一般是指自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到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历经七十年的时间。

在中唐的后期,却出现了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高潮。这次高潮,不是盛唐时期的思想文化大繁荣的回光返照。它也不是对前者的重复,它具有自成一体的内容和特点,取得了特殊的成就。

但就其历史重要性来说,在很多方面是超越了前面盛唐那个光辉的时代的。在创造这个新辉煌的人物中,柳宗元就是非常杰出的一位,所以我们就来认真地了解一下他。

也许之前我们根本对他不太熟悉,如果我们现在去到柳州市的中心,有一个叫“柳侯公园”的西南角,就会发现那里有一座庙宇——纪念着柳宗元。

提到他,大家脱口而出的印象可能就是他的那首作品《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朋友也会背,但这首诗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孤独最冷”的诗,也是柳宗元的性格。

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茫茫天地之间,一尘不染、雪落无声,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就在大雪覆盖的江面上钓鱼。

那他为什么要在这儿钓鱼呢?能不能钓到鱼呢?我们都不知道这个老翁在想什么呢?他来自哪里呢?也不知道。那他的结果会怎样呢?也没有人知道,如此而已。

可是读了这首诗,人仿佛就变得苍老了,非常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沉默的,说不出话来。在最寒冷的时刻,独自默默地把一切都咽下去。

柳宗元什么都没写,可是你细细地看,把这首诗的每句开头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像藏头诗。我们就发现有四个字叫“千万孤独”。马尔克斯写了《百年孤独》,柳宗元在《江雪》里描写的是“千万孤独”。

纵观天地间,小鸟飞走了,不会再回来了,一个人也没有出现。这个老翁没有伙伴,寒冷孤独至极。可即便如此,他也坚守在这个地方,坚守着钓鱼这个动作,坚守着这件事儿。绝不苟且,也不媚俗。为了理想坚持,为了正义坚持,这种孤独感虽败犹荣,这就是柳宗元。这么悲凉,但又这么清洁。

这首《江雪》具体是什么时候写下的,其实有很多种说法,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那个时候柳宗元早已经失去双亲,他的妻子、女儿也相继离世,他自己的身体也大不如前,经常生病,甚至连头发都稀疏了。

柳宗元在去世的时候,也不到五十岁,他的高光时刻是在少年时。之后他的仕途昙花一现,就开始了生命中长达十四年的贬谪生涯。其中他被贬永州做司马十年,做柳州刺史四年,人生将近三分之一都是在这种被流放的生活中度过的。这个人好惨,对吧?

可是对于柳宗元而言,这是他无法摆脱的命运。一个人在遭受到重锤的时候,要怎么治愈自己呢?这可能是现代人也非常关心的一件事。

看看柳宗元怎么做。他不停地游山玩水,不停地写诗词歌赋。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柳宗元在贬谪之前所写的诗歌仅仅留下了三首。但他人生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被流放时期创作的。这是苦难出诗人,那其中在永州所写的山水诗尤其的多。

柳宗元生命中最为沉寂的时光,却是他在诗歌、词赋、散文、游记上面大放光彩的时光。那他有没有通过这些行为真正地帮助自己重新站起来呢?一个正直而且孤独的人会怎么样度过他的一生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柳宗元的家族是货真价实的世家贵族,而且他的童年很温暖。公元773年,柳宗元在京城长安出生。他的父亲叫柳镇,出身河东柳氏。记不记得苏东坡那首诗说:“忽闻河东狮子吼。”就是讲他的好朋友陈季常娶了一个老婆河东柳氏,但是非常的厉害。

在唐朝的时候,河东柳氏出过三位宰相。在北朝时期,河东柳氏曾经和薛氏、裴氏,并称河东三大姓,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世家大族。柳宗元的母亲是汉朝到隋唐时期的大家族——范阳卢氏,所以说柳宗元出生就是妥妥的官N代。他自己也非常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我的家族很厉害,历史上出了很多的大官。

虽然柳家的家业到柳宗元祖父那一代就开始逐渐地衰落了。但是世家豪门的底蕴还是非常深厚的。因此,父母对于柳宗元的教育也很重视。柳宗元家里头有良田数顷、果树数百棵,长安城里还有房产两处,生活也是比较体面的。他的父亲柳镇因为工作常年在外,所以柳宗元的教育是由母亲教授的。你看,就和白居易一样。

柳宗元的母亲贤淑、聪明,而且见识不凡。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一个十分杰出的女性,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柳镇就曾经对柳宗元说:“吾所读旧史及诸子书,夫人闻而尽知之无遗者。”就是说你所读的那些历史、诸子百家那些典籍,你的母亲全都读过,没有遗漏的。

所以他的母亲卢氏经常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一些文章的内容跟儿子娓娓道来。可以说柳宗元的父母给了柳宗元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也很值得我们现代的父母借鉴。

柳宗元也不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有两个姐姐,但是父母对他一点也不溺爱。相反,对这个男孩子严加管教,似乎把振兴家族的希望都放到了柳宗元身上。当然柳宗元很争气,他在四岁的时候,就能熟练背诵古赋。在少年时期,柳宗元更是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因此被人称为奇童。

除了读书,柳宗元受到父亲的影响,无疑是很巨大的。他的父亲柳镇精通儒学、待人真诚,善于写诗、写文章,是当时比较积极活跃的文章之士。在柳宗元的印象里,父亲是个在逆境中也乐观开朗的人。

他喜欢给柳宗元讲《春秋左氏传》这些经典,那柳宗元听得最多的大概就是你要做个正直的人。柳镇的官一直做得不大,但是人缘很不错,他就经常带着柳宗元出去见世面。

那从小柳宗元就跟着父亲认识了不少大人物,小小年纪的柳宗元一点也不觉得跟着父亲这样东奔西走很辛苦。相反,他很喜欢跟随在父亲的身边,可以游历四方。听着这些杰出的人物讨论,他到过安徽、湖北这些地方。

在他十三岁的时候,柳宗元跟随父亲来到江西,遇见了一位姓崔的中丞官,这位崔姓的官员正准备向朝廷写文章,可是他就挺发愁的,就不知道该怎么写。然后他听人说:“柳镇有个儿子很有才华。”他就把这个十三岁的柳宗元找来,说:“你给我代笔写一道奏折,这是要给皇帝看的。”这就是柳宗元最早的文章,叫作《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就是平叛一次造反。全文也不过数百字,但是惊动了朝野。

那他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景,在公元783年,四地节度使反唐,那泾原节度使就率兵勤王。但是朝廷仅仅为这个士兵准备了冷饭,所以就引发了兵变。叛军攻陷长安,唐德宗就在宦官的保护下仓惶出逃到奉天,就是现在陕西乾县这个地方,然后被叛军包围了一个月之久。这在历史上很有名,称作“奉天之难”。

那这个事件之后,皇帝又开始重用宦官,导致外族入侵,藩镇割据,再加上偶尔的叛乱,天下的局势非常动荡。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儿,一个叫李怀光的人,他曾经在平息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

但是之后李怀光也反了,这让唐朝政府非常的被动,遭受到了重创。那十三岁的柳宗元就根据这件事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愤怒地谴责了逆贼李怀光,阴谋叛乱的凶险之行。

那么皇帝一看,说:“很有文采,而且讲道理讲得非常清晰。”就对这个人赞赏有加。叫来一问,原来才十三岁。所以朝野上下都非常吃惊,自此柳宗元名声大噪,一炮而红。

柳宗元出名之后,他的父亲还为他定了一门娃娃亲,女方姓杨。这位杨氏的父亲杨凭,是当时的礼部和兵部郎中。他很早就被柳宗元的才华震惊到,心想:这个孩子将来前途不可估量。赶紧定下个婚事,把他当成我们家的人。柳宗元就跟他的小未婚妻,算是门当户对、青梅竹马的。

在十七岁的时候,柳宗元踏上了科举之路,最终凭着真才实学脱颖而出。

唐代有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五十岁如果能够考中进士,在别人眼中都算少年得志了。所以白居易不是二十九岁考中了进士,就在大雁塔提笔写下说:“十七人中最少年。”

而柳宗元考中进士的年龄,是多少岁呢?二十一岁。所以你看他生命到这里,其实是非常顺利的,到处都是高光。那跟柳宗元同一期进榜的,还有一个我们也不陌生的大诗人,就是刘禹锡。

刘禹锡比柳宗元年长了一岁,他二十二岁考中进士,两个人惺惺相惜。后来刘禹锡成了柳宗元一辈子的好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柳宗元的作品,大部分就是刘禹锡为柳宗元编撰的《河东先生集》。那在这里也补一句,刘禹锡也是白居易的好朋友。

柳宗元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有人会说:“你是不是作弊考上进士的?因为你爹也是个官。”而且当时的这个科举考试,确实有一些舞弊之风,达官贵人的孩子们总是会走后门。

那柳镇当时是什么官呢?叫作侍御史,所以柳宗元就成了大家怀疑的对象。结果这个风声都吹到了皇帝那里,唐德宗听说柳宗元是柳镇的儿子,说了一句话:“说谁都可能作弊,但柳镇这个人绝对不会。”由此可见,柳镇就是一个正直,有浩然之气的君子,这是被公认的。而父亲的这种思想品德,也深深地影响了柳宗元。

可是就在这一年的五月,柳镇就在长安病逝了,只有五十五岁。但有一点是比较安慰的,就是柳镇看到了柳宗元的杰出——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好像在儿子身上看到了振兴柳氏的希望。

在父亲过世后,按照当时的制度,柳宗元必须先回家服丧,三年期满之后,才能继续参加吏部的铨选。那么在柳宗元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就服丧期满。这一年他也完婚了,对象就是他的娃娃亲——杨凭的女儿。柳家和杨家世代交好,所以柳宗元的母亲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媳妇,夫妻两个人也很恩爱,这是一段甜蜜的家庭生活。

两年后柳宗元被朝廷授予了一个职位,叫集贤殿书院正字。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官,等级是从九品上,但也意味着他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如果此后一直都能这么顺利,那柳宗元的前途不可限量。目前柳宗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就是来校理那些经典的图书。这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真是最好的工作了,这叫“老鼠掉进了米缸里”。

那是柳宗元一生中扬眉吐气的日子,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平步青云,努力学习,生活花团锦簇,人生也仿佛充满了光明。事业上蒸蒸日上,还有很多人喜爱他的文章,不辞远近上门求教,想要跟他交朋友。

所以韩愈就说过,那个时候人人都向往和柳宗元交结。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柳宗元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和举荐他。

但是生活真的会如此一帆风顺吗?世事多变,柳宗元的妻子杨氏,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因为难产过世了,这对柳宗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自己一生中的挚爱。

柳宗元写过一篇悼念亡妻的文章,叫作《亡妻弘农杨氏志》。他就在这篇文章中记录了妻子的生平,以及他们相处时候的生活日常,也表达了自己老去之后“之死同穴,归此室兮”的愿望。就是我们生前相伴的日子,这么的少,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也死去了,我一定要跟你在一起,我们化成灰也要埋在一起。所以柳宗元是一个很深情的人,正直的人大多都是深情的。

但柳宗元,和那个深情的纳兰容若不一样。他比较理性,情伤的确是伤,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个自毁。那柳宗元怎么办呢?他用工作来治愈自己。

在妻子亡故以后,柳宗元就积极地工作,仕途连连攀升。三十一岁的时候,他就干到了监察御史里行,也就是御史见习官。在御史台,柳宗元、韩愈、刘禹锡处成了哥们,堪称“大唐铁三角”。

你看,工作也能够拓展他的见识,让他找到息息相通的小伙伴。这三个人境遇各有不同,但在职场上,韩愈为人耿直,智商很高,但情商也很低。刘禹锡性格比较刚烈,是个大直男,他的好恶表现得非常的明显。

柳宗元相对内敛、冷静,善于思考。这三个人性格不一样,但关系很好。他们常常在一起干什么呢?就是辩论、斗嘴之余切磋文章。尤其是在学术领域,经常碰撞出火花。

不过韩愈在御史台待了不到一年,就因为揭露京兆尹隐瞒灾情这件事儿,而被贬岭南。那这也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事件。

那很快柳宗元的坏运气来了,他被卷入更大的一起政治事件中。

这一年历史走到了公元805年,也就是柳宗元三十三岁的时候,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遇到了一个叫王叔文的人,他改变了柳宗元的后半生。这个王叔文是谁呢?他棋艺精湛,当李诵还是太子的时候,王叔文就曾经在东宫陪太子下棋。

而且王叔文很有政治抱负,他善于结交各种各样的人,到处为太子物色人才,帮助太子在复杂的宫廷斗争里站稳了脚跟。那可想而知,李诵登基之后,王叔文深受信任。

那柳宗元和他的朋友们也非常欣赏王叔文,就加入到了王叔文的改革集团。在《旧唐书·柳宗元传》中,有一个记载说王叔文有事专门会找柳宗元和刘禹锡来商议,当时柳宗元也风光无两。

大家把他们称作“二王刘柳”,就是地位非常的高。转折点是从王叔文发动了永贞革新开始的,永贞革新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包括柳宗元和刘禹锡在内的许多人都加入到了这场革新。

他们想要革除宦官专权的局面与藩镇割据的旧弊,应该说出发点是非常好的。那这次改革实施的措施,在历史上也确实是有功绩的。但变革最终还是失败了,发生了什么呢?

我们要从唐顺宗李诵说起。他早在前一年就得了风疾,就是身体不好。如果身体好,他就能够支持改革,有很多的精力投入到政治中。但是李诵一直处于垂帘听政的状态,所以在前台主导革新的人,一直是王叔文为首。那朝中就有不少人对于改革心存疑虑,或者是反对。

几个月后李诵一命呜呼了,太子李纯即位。你看,我们就知道风雨欲来了。由于当年的革新集团曾经反对过立李纯为太子。那么现在李纯登基了,王叔文就不受重用了。他先是被贬官,然后被赐死。

所以参与革新的这些人都受到了牵连,柳宗元、刘禹锡下场也不好,他俩都被贬到偏远山区。而且唐宪宗李纯还特意强调说:“以后即使遇到大赦,这些人也不在其列。”就是永远不再用他,这真的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所以接下来,柳宗元从三十三岁到自己的四十七岁,都是在偏远的地方度过的。在永州和柳州,他整整待了十四年,直到葬身在这里。在这十四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尚永亮先生写了一篇《柳宗元诗文选评》,他讲得很精确,说,从国家的政治局势来看,唐宪宗李纯在登基之后,他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强化中央集权,用武力来扫平藩镇,所以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

放在整个唐代的历史中来看,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从文坛的形势来看,柳宗元的好朋友韩愈,先后在长安和洛阳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大张旗鼓地从事古文创作和诗歌创新。

而与此同时,白居易、元稹这些人,就从杜甫开创的写实一路入手,以平易通俗的笔法,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讽喻诗和张扬风情的感伤诗、艳体诗。

就是每个人都显得生机勃勃,面对这样一个波澜壮阔、如火如荼的场景,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却是局外人。他们只能置身在遥远的被贬之地,望洋兴叹,感觉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新鲜的、厉害的东西在发生,可竟然与我无关,这是非常边缘化的感受。

所以可以想象他们的心情就是非常的痛苦,甚至很少有人记起他们。这些人对于社会来说,好像已经消失了,失去了作用。而那个激烈变化的社会,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个渐渐疏远了的、陌生了的二次元。

那除此以外,柳宗元还受到了另外一种精神折磨,那就是来自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由于柳宗元、刘禹锡两个人在参与变革的时候得罪过不少人,所以当他们被贬之后,叫作“墙倒众人推”。各种流言诽谤纷纷而起,有一句话说:“世人皆欲杀。” 听起来惊心动魄。那就在这种状况下,柳宗元拖家带口、长途跋涉去到了永州。

当时他的母亲已经年近七旬了,对古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年迈的时节。永州多山、虫蛇遍布、满目荒凉。柳宗元就觉得,我太对不起我的母亲了,我连累了我的母亲。那对于柳宗元这么正直的人来说,就感到备受人格的凌辱。那他一到永州就写下了一首诗《笼鹰词》,就是关在笼子里的老鹰。

我们来读一下: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这首诗写了什么呢?可能不太容易懂。我们讲一下,说,凄风淅沥的时候,严霜密布,雄鹰展翅直上九霄,迎接曙光。这就是鹰的生命感,它是天空霸主,铁翅穿云破雾。

然后抓到一只狐兔之后,又迅速地升腾冲向苍茫的云空,这就是生命力。它的利爪还残留着狐兔的毛发,嘴上还沾着血。那其它的鸟类,看见它就纷纷地躲藏。

这个时候雄鹰环顾四周无人能敌,不禁慷慨激昂。就在这个时候,烈日骤然而至。抱病的雄鹰羽毛尽脱、元气大伤。那草丛中的狐狸和老鼠,居然也敢趁着这个时候当面来骚扰它。

这种虎落平阳遭犬欺的情形,让这只鹰愤怒却也无力。不过鹰的心里就是渴望长空的,它依然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展翅高飞。

你看这哪里是在写鹰,这就是在写人。所以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是在借着一个动物,或者借着一个物来抒发自己的情志。

比如庄子就说凤凰要择梧桐而栖,而且它要喝最清洁的水——醴泉之水,它要吃最干净的果实。还有李白,他就借着大鹏鸟来说自己的志向,说扶摇直上九万里。

那柳宗元这首写鹰的诗,也是希望着自己有一天能够重返长安,能够报效国民。所以你能看出他是没有办法接受眼下的处境,从热闹的长安来到偏僻的永州,这是一个巨大的落差。

而且因为是犯官,所以朝廷没有给柳宗元分配住处。到了永州之后,柳宗元和他的母亲,就暂住在当地的寺庙里,叫“龙兴寺”。这儿的居住条件非常的简陋,自然的环境很恶劣。不久之后,一直默默陪伴在柳宗元身边的母亲,就因为年龄大了,承受不住一路的车马颠簸,加上不适应永州的气候,离开了人世。

这让柳宗元备受打击,他一直觉得母亲是因为被他牵连才过世的。他的母亲出身名门望族,一辈子都在首都长安居住。但是因为自己晚年流落到永州,还葬身异乡。

你想想柳宗元的心理压力有多大,没想到他在永州一待就是十年。在这十年中,很多人对柳宗元避而远之,就是不想说起他,这个人晦气,害怕遭受牵连,觉得和他少来往比较好。

柳宗元在一篇文章叫《寄许京兆孟容书》,里面就说到,说:“伏念得罪来五年,未尝有故旧大臣肯以书见及者。何则?罪谤交积,群疑当道,诚可怪而畏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到了这儿好多年了,五六年了,都很少有人理我,也很少有人给我写信。为什么呢?因为担心跟我在一起就影响了自己嘛。诚可怪而畏也,我成了一个让别人觉得又可怕、又古怪的人。

这是清晰地反映了他被贬之后的境遇,从那个风光无限的柳宗元,成了一个没有人给他写信的柳宗元,孤独、悲愤。所以柳宗元性格里的忧郁气质,就是这样被一点一点地激发了。

没有人生下来就那么沉重的,他在这段遭遇里面重新塑造了自己的性格。他经常给刘禹锡写信,信里抒发自己的悲痛,把无人可解的苦水都倒给刘禹锡。而刘禹锡也是被贬了,但他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他就经常写诗鼓励柳宗元。柳宗元也会回一些自己写的诗,你来我往。他们一直互通书信,所谓挚友大概就是这样,顺境的时候你们是好朋友,逆境的时候你们也不离不弃。

当年的永州很偏僻,但是景色非常好,真正叫作“青山绿水”,大自然的治愈力其实是很强的。除此之外,当时的永州安置了很多犯官,比如说吴武陵、元克己、李幼清,这些官员都陆续被贬到永州,这是一块热地。

那柳宗元闷极出游,心情特别不好,就拉着朋友们游山玩水。那人生失意的时候,山水就是治愈一个人心情的最好良药,世界那么大我要去逛逛。

那柳宗元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他慢慢地适应了自己的境遇,他跟自己这一段遭遇和解了。从一首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叫作《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这是一首读起来非常轻松和闲适的诗。他写的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暂时住在龙兴寺这个地方,前途一片黯淡。那他怎么办呢?就跟人参禅、说佛,去寻求宁静和解脱。

这首诗写的就是柳宗元早晨起来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说我早晨起来去打井水,刷完牙非常清凉,然后我把衣服上的尘土掸掉。悠闲地捧起《贝叶经》,信步走出书斋,到了东边去朗读。那佛经的义理就可以修养我的本性,我无法改变实际的环境,我就改变自己对环境的看法。

那这个禅院是那么的清净和优雅,绿色的藓苔连接,一直到了竹林的深处。那我就觉得心情非常的恬淡,难以言说。等一旦参悟佛理,得到智慧的时候,内心畅快淋漓。这首诗就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在逆境之中,怎么样能够让自己拥有寄情山水,超脱物外,怡然自得的心境。

但其实听起来也是非常复杂的,他甘于这样吗?并不是,那只是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人依然要给自己找一个出口。那柳宗元的出口是什么呢?就是冥想打坐调整心态。希望自己能够良性治愈伤口,学会放下。那他真的能做到吗?我们往下看。

元和五年,就是柳宗元被贬的第五个年头,他在永州西南游览的时候,发现了一条溪水,叫“冉溪”。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就给他改了个名字,叫“愚溪”,就是愚笨的愚。他好像在说,我就是一个不太聪明的人,那我这个不太聪明的人,就在愚溪河畔买一块地,让人修筑一下,打造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房子。

就像伍尔夫说的,一个人想要写作,先要有一个房子。然后他把院子收拾得很漂亮,亲自移植了桂树、竹子这些植物到院子里悉心照顾。在住宅的西面,柳宗元还开垦出一块菜园。

他似乎真正开始把自己当作一名永州人,这也是他未曾有过的生活体验。他写了一首诗叫作《溪居》。我们来读一下: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那他在写什么呢?就是我闲暇的时候,就跟农田菜圃做邻居,我就像是一个隐居山中的人。清晨的时候去耕作,翻出那些带着露珠的杂草。傍晚的时候乘着船,沿着这个小溪哗哗地前行。独来独往,碰不到世俗之间的人。

那我有什么呢?仰望楚天的碧空,高歌自娱。有没有觉得柳宗元似乎书写了一个很诗意的情怀和形象。他是忘记了自己被贬谪的痛苦吗?他是真的放下了吗?

并没有,事实上在柳宗元那里,欢乐是暂时的,忧伤却是永恒的。因为柳宗元本质上就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仕人。他的性格刚硬、固执,信念的成分过重。他就是想超然,也难以超然。

这就叫懂得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包括出游山水的时候,耕作农田的时候,他只是暂得一笑、已复不乐。就是高兴一下下,很快就又闷闷不乐了,这就是他的性格。

他在永州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这些山水游记一枝独秀、林立古今。你也能看得出,柳宗元确实感受过乐趣,展示出了一些希望回归田园牧歌的生活,就此终老的想法。

他也能够借着佛理和山水来排遣苦闷。可是综合来看,他依然不开心。为什么呢?因为柳宗元觉得自己没有站在时代的中心,自己想要实现的抱负是那么的渺茫。那个想要扛大事的人成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人。

这种边缘感把柳宗元拖向了苦闷的深渊,这就是一个想不开的人。那么边缘人,怎么样才能够找到中心感呢?不知道,得找。柳宗元一直在找,他通过旅行、思考和写作,始终没有放弃过。

那有一次,柳宗元来到郊外一户姓蒋的人家,就得知这户人家祖上三代都在做一个工作 ——就是捕蛇。而这个人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被蛇咬死的,这让柳宗元深深地震撼到了,说,那你不要干这一行了,你直接缴税就行了。这工作太危险是要命的。

谁知道那个姓蒋的捕蛇人,立马就急了,说,捕蛇可能会死,但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来。那如果不捕蛇,我去缴税,一定立即就死,死得很快。也就是说明当时的税法,虽然提升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对于人民来讲,苦不堪言。

所以柳宗元就把这次谈话记录写了下来,就是那篇著名的《捕蛇者说》,他大胆地抨击了时弊。所以你看他关心的事情是什么呢?依然是国计民生。那永州在元和七八年间,经常发生火灾,当地有一个传言,说是毕方鸟作祟。

什么是毕方鸟?《山海经》里面说这个鸟看起来长得像仙鹤,但它和仙鹤不同。它只有一只脚,身体是青色的,带着红色的斑纹。然后嘴是白的,这个鸟名字叫作毕方,像太阳一样。而且只要毕方一叫,它就可以喷火,这个火就会把很多东西点燃。

那柳宗元知道了以后,就写下了一篇文章,叫作《逐毕方文》,就我要驱逐毕方。其实想想很有意思,那个韩愈被贬岭南的时候,也写过驱鳄鱼的文章。所以他们就是想要为当地人造福的。

然后他又听说江中有条螭龙害人性命,柳宗元便作《诉螭文》,控诉螭龙的罪行。那除此之外,他还写下《田家三首》。这些文章反映人民生活的困苦,其实都是在为老百姓鼓与呼,为老百姓代言,希望能够减轻这些民生的苦楚。

除此以外,柳宗元实实在在地做了很多事儿。他热心地指点当地的人读书、写作,让他们受教育。但其实他就是一个闲职的小官,此刻自己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感,但依然尽自己所能为永州服务,这就是柳宗元的信念。

他说过一句:“彼为天下者本于人,为利者,人利也。”什么意思呢?就是天下要以人为本。那什么是做官的人呢?就是人民的儿子。

这个想法是不是很现代?我是人民的公仆。他还写下了很多寓言讽刺文,很多短小精悍,但是寄托深远,冲击力非常独特。

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黔之驴》《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等等这些文章,都非常的有意思。“黔驴技穷”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柳宗元的文章,现在已经尽人皆知了。

我给我女儿讲故事,都会拿这个黔驴技穷来讲。她听了就很高兴,觉得这个驴太有意思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哲学的世界观的方面,在思想的深度上,包括对某些文体的创造性来说,柳宗元已经达到他当时那个时代的最前沿了。

所以柳宗元是古代唯物主义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一个很有思想深度的人。做了这么多的事儿,其实就是柳宗元的一个执念。他想要努力地把自己从失意中打捞出来。但是从根本上他又做不到超然解脱,所以才在遥遥无期的这种被贬的生涯中承受了比一般人剧烈得多的精神折磨。

被贬之后,他常常自称“弃逐之人”。这我是一个被抛弃的、被流放的人、驱逐的人。那无论做什么这种挫败感都是难以解脱的。这就是柳宗元的执念,也因为这样,他的性格渐渐变得忧郁、冷漠,直接影响到他的诗文创作。

所以柳宗元的文学作品,总体上是沉重的,是非常冷峭的。很多人就觉得看不下去,一看你就觉得你怎么那么想不开。可是慢慢的随着有一点年龄,我就理解了那些想不开的人,我甚至开始喜欢那些想不开的人。

那个所谓的“想不开”是一个人内心深处仍然存有不息的火苗,依然觉得不甘心、不放弃。那柳宗元的火焰是什么呢?就是回长安。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这个想法,那是他的家乡。被贬永州第十年,柳宗元的命运似乎出现了一点点的转机,发生了什么呢?这个时候唐宪宗立志改革,求贤若渴,就想起了很多被贬到偏远地区的人,比如柳宗元、刘禹锡。

那皇帝就一道旨意把他们召回京城听用,想想看也觉得很心酸。当时一个人的指令,就可以令其他万人生、万人死、万人颠沛流离,真的是太不能够自主了。

那在收到诏书的那一刻,柳宗元的心情就跟做梦一样。从三十三岁到四十三岁,终于有机会再次回到心心念念的长安去。这时候他的亲人们都已经离开了他。可是北上的途中,柳宗元还是觉得心情愉悦、诗兴大发。他一连写了好几首热情明快的诗作,他觉得天是晴的、水是甜的、路是坦荡的,一路轻舟快马。

所以想想看,并不是所有的人就是那么的孤高、清冷和不想理人。他究竟遭遇了什么呢?如果你知道他的际遇,可能就不会对他那么的冷漠。

就这样柳宗元的心情大好,很快就抵达了长安。这时候正是春天,十年不见故乡,长安到处的花都在开。柳宗元非常的喜悦,就脱口而出写了一首诗,叫《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就是我终于回到了这个灞柳之间,说: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这种喜悦的心情我们一听就懂了,你看“十一年”“四千里”,然后现在我终于回来了,觉得这里花都是新的,都是从来没见过的,它们那么可爱。这是柳宗元一生为数不多的欢快的诗。

可是回到长安之后,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柳宗元和刘禹锡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反而是被晾在了一边。

那到了桃花开的时候,长安有个道观叫“玄都观”,非常适合游览。那刘禹锡就约着几个朋友去赏桃花。刘禹锡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说: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很熟悉,对吧?这首诗的题目叫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说得很清楚,它就是我回到长安了,我跟着这些朋友们一起去看花,我的一个感慨。本来就是游戏,但是因为写得太好了,就争相传诵。

“尽是刘郎去后栽。”就说这些桃花、这些人、这些事儿都是我不在的期间发生的。我现在才看见,刘禹锡其实就是借桃花抒发了一下感慨。

可是,在有心人眼里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把“玄都观”理解成朝廷,再把“桃花”解释成官员,说,刘禹锡是在批判当前的朝廷和那些权贵,对官场不满,一时之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连皇帝都知道了,唐宪宗就被气得不轻。当即下旨把刘禹锡贬到最穷最偏的播州去当刺史,这个时候柳宗元就很危险了,因为柳宗元跟刘禹锡一直是好朋友。在别人眼里看来,他们俩就是一伙的。现在刘禹锡被贬了,柳宗元很难不受到牵连。

可是柳宗元根本不管这些,他竟然在这个时候上书皇帝。上面写了什么内容呢?说播州这个地方非人所居。太苦了,而“梦得亲在堂”,就是刘禹锡他有双亲在家呀!“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的道理,就是说被贬到播州的人往往是九死一生,而且基本上没办法重返长安了。

刘禹锡有老母亲在堂,那怎么能够去那么远的地方呢?而且就算刘禹锡有错,也不能连他的老母亲,一起贬到那么苦的地方呀!而且柳宗元就跟朝廷请求说,我反正也要被贬了,那我要被贬到哪里不知道,能不能跟刘禹锡交换一下,我替他去那个最苦、毒气弥漫的播州。

这真的是非常感人,而且柳宗元就表达了心情,说,这是我心甘情愿的,我绝不反悔。你看对待朋友,柳宗元非常的真挚。这就是他的正直之处——很有骨头。

如果你是我的朋友,无论你站在什么样的处境里,我都会站在你那一边,哪怕对面就是高墙。那有这样的朋友,也是一生值得了。

那也就这样,刘禹锡跟柳宗元都再度踏上了他们被流放的道路,他们俩结伴同行、水陆兼程,辗转到达衡阳。

在这里两个人就不得不分开,各自奔向自己的贬谪地。刘禹锡要从水路,改走陆路去连州,还算是一个比播州好一点的地方,那么大家的帮助还是有效的。

那柳宗元,他要继续乘船沿湘江溯流而上去柳州。这一次告别,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见面了,两个人就互相赠别对方三首诗词。这想起来就很心酸,柳宗元写了一首《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眼前古道烽烟 ,茫茫前程未定。回想起一路走来的恩情,患难相通,那今天我们就要各奔东西了。柳宗元怎么想呢?说,如果皇恩浩荡,有一天能允许我们回到老家去种地,那晚年咱们俩就住在一起做邻居吧!

刘禹锡就回复他说:“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就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什么事也都不放在心上了,这就是他们的约定,真的非常感人。

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两个人就再没有相见,一别就成了永别。柳宗元到达柳州之后,他登上了柳州的高楼,就见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清澈的柳江九转千回。

十年前,跟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朋友们,有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这些人,也是纷纷地被贬谪,过得并不那么如意。

隔着这些重重叠叠的山林,音信都很难送达。想到这儿,天地间都充斥着柳宗元的愁思。他就写下了一首最为愁肠百结的诗,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说: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生活就是这么不经意间,给你一些希望,但突然之间又把你推得很远,一切都显得那么地陌生。这一次柳宗元再贬柳州,他的弟弟柳宗一同行前往。陪了他一段时间之后,柳宗一也要跟哥哥告别,到江陵去。

想一想这十多年来,柳宗元历经艰辛和磨难,他的母亲、妻子、女儿、兄弟相继离世。此刻他要跟柳宗一再次告别,他心里是慌的。他觉得很凄凉,就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很悲戚的诗,叫《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这里面有一句,说:“一生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真是字字血泪,他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说我的这种凌云壮志,万死不辞地想要报效国计民生,但是就荒废了十二年。

面对人生的无常,柳宗元也无可奈何,也承认处境不好。现在兄弟远在他方,今后还能不能相见呢?也许只有在梦里了,才能看见湖北江陵这一带的烟树。

所以人的脆弱和坚强,都是超乎想象的。脆弱的时候一句话、一个字,就会让你泪流满面。但是坚强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竟然能够咬着牙,走了那么长的一段路。

这就是柳宗元,柳州跟永州一样,也是一个满目荒凉的地方。柳州刺史权力不大,但柳宗元还是不改。他要尽自己的微薄力量,给当地百姓带来一些福祉。这或许就是柳宗元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

即便他一路遭遇磨难挑战和坎坷,但无论什么样的处境,他都坚信自己有选择,他都记得自己的初心。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过一句话,说:“幸福晚年的秘诀,不过是与孤独签下了不失尊严的协定罢了。”

想一想,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柳宗元,非常的贴切。那柳宗元在柳州期间都干了一些什么呢?

第一件事儿,他实施了一项释放奴婢的改革体制。他到了柳州,就看见当地以男女质钱。就是说借钱的人,就要把自己家里的孩子,男孩儿、女孩儿留下来,作为人质抵押在这儿。

如果到了时间,你这个钱还不上怎么办呢?这孩子就永远是别人家的奴婢了。那柳宗元觉得这太残忍了,然后为了废除这个风俗,他就利用自己地方官的身份,颁布了一项新的政令,就是要释放奴隶。

大致的内容是沦为奴婢的人,他是可以工作的。那在工作期间,可以按时间的多少来计算工钱。那这样,他打工的钱就可以来赎回自己的身子。到还清所有的债务,人就自由了。可以回家跟亲人团聚,那这项政令真的是非常有善意。也收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那第二件事儿,柳宗元创办了学堂。他到处开设补习的地方,鼓励当地的孩子们读书,推行教育事业,要改变命运。

那第三件事儿,当时的柳州是蛮荒之地,粮食也吃不饱的。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柳宗元就组织这些闲散没事儿的壮丁去开垦荒地。他提倡什么呢?叫“植树造林”。在柳江边上种满了柳树,在柳州城的西北也种了成片的柑橘,还种植各种各样的药材。所以就给当地的人,带来了很多的福利。柳宗元就带着大家干活儿的时候也写诗,他就写下了这种消遣的小诗,说: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这首诗的名字叫《种柳戏题》。你看,柳宗元还是原来那个柳宗元吗?他也没有那么严肃了,也没有那么沉重了。还能够戏题,就是自我解嘲,说:“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就在这里踏踏实实地做事儿,他好像紧绷的那个神经就放松了一点。

那在柳州的四年里,柳宗元就凭借一己之力对当地进行了改革。那后来柳宗元就被称为“柳柳州”。你说:“那这样他就终于安心了吧?吾心安处是吾乡。”

也没有,我们来读一首诗,叫作《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就是和一个叫浩初上人的朋友一起去登山。然后登山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读一遍: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这首诗,你多读两遍就觉得真痛。在柳州他不管做了什么事儿,可是他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

他想朋友,他想家,他跟好朋友浩初和尚一起去登山观景,眼睛里面看见的是什么呢?

说,四野的山峰,就像宝剑的锋芒一样,一刀一刀割着我的愁肠,我就恨不得自己化作千千万万个碎片,散落在这每一个山峰上面。

这些碎片干什么呢?每一片都眺望着故乡。柳宗元去世距离今天一千多年了。可是再读这首诗,你依然能够从中体会到他那种入骨的深情和痛彻心扉。所以蔡启在《蔡宽夫诗话》中就说:“子厚之贬。”就是柳宗元被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

只有真正的心痛过,你才能写出这么感人的作品。所以读到这里,我们可以重新来思考一下,柳宗元究竟是一个什么人?他真拧巴,对吧?他真矛盾,对吧?可能你会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如此的悲观,又如此的努力。

所以后来苏轼就评价柳宗元,说,柳宗元的诗中,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这句话讲得好,就忧和乐是他的一体两面,怎么都分不开。你不能够单独挑一面来说,你也不能轻飘飘地安慰他,说:“你放下吧!你看开吧!你放过自己!”

如果你没有遭受过他所遭遇的那一连串的变故,如果你没有像他一样,身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然后承受巨大的精神失落,感受到现实和梦想,有那么大的反差,那你就不能轻易地劝他。

事实上柳宗元在晚年的时候,身体奇差无比。到柳州他生了大大小小很多病,甚至还得了奇疮,怎么都治不好,脚上还长了肿块。以至于他的诗句中,总有一股化不去的疼痛感。但是他却没有放任自己,被这种疼痛打败。他拼命地努力,想要挣扎,想要治愈。

他游山玩水,他潜心政事。他也的确稍稍地治好过自己一下下,他快乐过。但是整体来看,柳宗元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在受伤,不断在治愈,接下来再受伤的过程,但是依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身处逆境和低谷中,他用读书治愈自己,丰富了学识,他在佛理中用智慧治愈自己,感受到淡泊。

他寄情山水治愈自己,看开了人生。那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被治好以后,就再也不会受伤。谁也不能保证,迎来了转机之后,生活就一帆风顺了。

纵观柳宗元的一生,那么的真实,他从少年得志到中年坎坷,之后一系列的不幸陆续降临在他的身上。这给他带来了忧郁和悲观的气质,但也有一些东西始终没有变过。那就是柳宗元一直是个有骨气、有胆气的、正直的人。

在他生命的最后,他都在努力地对待每一天。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一月,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享年四十七岁。在他的遗书中,柳宗元把最看重的两件事——他的孩子和他的作品,都托付给了好友刘禹锡。

而对刘禹锡来说,那是他生命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天,比江雪还冷。这年冬天,刘禹锡年近九旬的母亲去世,他承受了丧母之痛。他从自己的贬谪之地连州,返回洛阳奔丧,就在他抵达衡阳的时候。突然收到一纸讣告,得知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了。

他最后一次见到柳宗元,就是在衡阳两个人分手。这种痛苦,一时之间就摧毁了刘禹锡的理智。他惊号大哭、如得狂病。大家以为,这个人已经崩溃到失心疯了。

后来刘禹锡写了很多很多文章悼念自己的好友,都特别的催人泪下。刘禹锡也不负柳宗元的托付,他把柳宗元的孩子视如己出、抚养成人。多年后,其中一个孩子还考中了进士。刘禹锡也仔细地把柳宗元的诗文,编撰成集,让柳宗元那些文字得以流传下来,被我们今天的人看到。

所以讲到这里,我们也觉得能够得一挚友也是上天给你的补偿,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配得上这样一份友情呢?那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也许有机会我们也来讲讲刘禹锡,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的人。

在刘禹锡为柳宗元编纂的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首诗,非常的潇洒自得,叫作《渔翁》。我们来读一下,说: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小诗真是情趣盎然,这是柳宗元的诗作里面非常自然和清新的一首。是讲夜晚时分,有一个渔翁,把船靠到西山停宿。那清晨起来,他去打来清泉,然后点燃这个竹子。烧火做饭,旭日初升的时候看晓雾渐渐散去。四周悄然无声,那这个渔翁就摇着橹,一摇那个船,欸乃一声,桨声一动,青山绿水,映入眼帘。

他回望天边,江水滚滚东流,山上的白云悠然自得舒卷。“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而且它有声音的感觉,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那这个渔翁和《江雪》里的渔翁,完全不是一个人,他们好像在过两种不同的生活,从《江雪》里走出来,直到现在的这个《渔翁》。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我有一个朋友就把自己的笔名,改成了云无心,他就是特别喜欢这种恬淡的感觉。

那这是什么呢?柳宗元写的已经不是雄心了,不是故事,也不是命运,而是生活。他终于回归到了朴素和自然的生活当中,那这种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讲过一本书《成为波伏瓦》,作者笔下有一段经典对话。他问波伏瓦说:”您珍爱生活吗?”“是的,我爱生活。” “您从来不曾有过痛苦吗?”波伏瓦说:“有过几次,但是痛苦本身也是生活。”

就是这样,无论生活如何对待柳宗元,他都依然坚持活出正直且深情的一生。希望大家在了解了柳宗元的故事之中,也能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豁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684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14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14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8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9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6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7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346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66评论 1 33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2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7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1评论 2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