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球5个多月的时候,就想扶着东西站起来。有一天清晨,我带他在小区的长椅上,他挣脱我,想要抓住铁扶手站起来,结果因为他穿着袜子打滑,叭唧~头撞到铁扶手摔倒了。
当时把我吓坏了,他第一次摔倒,平时外公外婆带的很仔细,也不会允许他做这么危险的动作。妈妈麻痹大意,就把宝宝给摔了。
一摔倒球球就闭上眼睛,张大嘴巴,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我都懵了,不知所措,下意识地,赶紧扒开衣服,就想给她喂奶。那个时候我们最和谐的沟通就母乳的好时光。他起初是拒绝的,我又诱惑了他几次以后,总算用奶把他的嘴给堵住了。
我有了一个察觉,怎么孩子摔倒了,我感觉比他还疼呢?
再次提到这个概念,“镜像神经元”。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快要掉进井里了,下意识地一定会救。不是我们想要获得见义勇为的大奖,也不是我们怕不救孩子会被指责,而是我们的“镜像神经元”让我们当时能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就像我们看电视剧,明明知道是演员演的,是假的,还是会被感动到哭。
萱萱14个月的时候,和她爸爸妈妈一起来我们家作客。她已经会走了,可走的还不是很稳。突然在我们家的客厅,就向前一趴,摔倒了。我大叫了一声“哎呀”,就赶紧想要去扶她。她妈妈跟我使眼色,让我淡定,不要发出声音,也不要过去。没想到,萱萱很灵活地,自己爬起来,没有哭也没有闹,就又玩自己的了,跟个没事人似的。
喔~原来可以这样做妈妈,学会了。
今天我和球爸在吃饭,球球爬过来,也要凑热闹,他试着拉着我的衣角站起来,一不小心,叭唧~又是头撞到了茶几,四仰八叉地摔下去。我和球爸还是很淡定地坐着吃饭,很快他就自己坐了起来。坐起来之后,哼了一声,看看我的脸,再看看爸爸的脸,好像都没有反应,他就自己淡定又去玩了。
我们的脸是面镜子,孩子在我们脸上读取表情,现在是要哭一下?还是不要哭呢?
其实痛觉,在很小的时候,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明显。
如果你有留意宝宝打预防针,真的是越大的宝宝越容易哭。42天去打预防针的宝宝,经常没有什么反应,就打好了。反倒是越大的宝宝,能读懂大人表情的宝宝,更容易哭。因为他们看到妈妈的脸,觉得此时可以哭一下。
如果我们了解“镜像神经元”的概念,就知道宝宝摔倒了,我们感同身受了,觉得会很疼,就做出了会很疼的表情。如果你留意,孩子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一定会先看我们的脸。当孩子读到妈妈的表情是疼,就会觉得更疼一点。如果我们淡定一点,孩子也就会淡定一点。
孩子的潜意识会保护自己,自己能爬行的孩子,身板就已经不像之前那么脆弱。摔倒了,磕一下,碰一下,如果不是很严重,他们的小身板也能承受。
要相信我们人类的基因,没有那么脆弱。
球球现在8个月,已经有悬崖效应了,就是看到床边危险,就不再往前爬了。孩子在拥有爬行能力的同时,也拥有了感知危险的能力。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在两张有间距的桌子之间放上玻璃,让婴儿在上面爬行。婴儿理论上,可以从第一张桌子爬到第二张桌子上去,因为中间有玻璃,是安全的。可是实验发现,婴儿爬到第一张桌子的桌边,看到两桌之间的“悬崖”,就不继续向前爬了。这就叫作“视觉悬崖实验”。
如果孩子真的摔疼了大哭,我们就不能假装淡定了,该抱还得抱。
前两天,球球在客厅自己玩,突然传来他的哭声,我赶紧从房间出来。
外婆说,他自己扶着小板凳要站起来,结果一只手扶在椅背上,失去重心,摔倒了。
外公就抱着球球,赶紧哄,一边拍,一边说“好了~好了~好了~小伙子,不要哭了~”
外公外婆下意识地,想让球球尽快不哭。
我见状,就抱过了球球,让他哭,同时在他耳边低语,“妈妈知道你疼”。
他哭了好一会儿,也许是疼痛感过去了,情绪释放完了,他不哭了。
我才把他放在地上,外婆还说“检查一下,有没有那里摔坏了?”
话音未落,球球就自己爬走,自己玩去了。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皮实~
只是在这里要提醒一下,孩子真的感到疼痛有情绪的时候,我一定要允许他哭。
让孩子尽快不哭,是我们大人的需要,并不是孩子的需要。
哭对我们大多数成人来说,是坏情绪的表达,我们不允许这种坏的情绪发生。
特别是对男孩子,因为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都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作为家长,也会觉得男孩子在外面哭多丢脸呀,就会更不希望他们哭。可是疼了、痛了,这种强烈的感觉,小男孩也会感觉到呀。
作为父母,一定要允许男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允许他哭,才能收获一个心理健康的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