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一黄金周假期我与家人们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相比于北京、上海等热门旅游目的地,我们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省内游周边逛,来到了非著名旅游城市---娄底,探访故人的同时随机参观了几个景点,这其中就包括曾国藩故居。
说到曾国藩,我最初对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他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是中国近代史里常出现的一个名字。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大,我逐渐发现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之高简直让他封神:
他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他又是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主席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毛主席和老蒋都将他视为偶像,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老蒋对曾国藩的评价也颇高,他称曾国藩为“国人精神之典范”,就连为国服务了半辈子的梁启超都说“此人是整个中国近代史,再也不会出现的伟大人物”。
同时,他还是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
满怀崇敬和好奇之心,我们跟随景区解说员走进了这位传奇人物的故居,近距离参观曾国藩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位于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的富厚堂。故居依山傍水,古朴娴静,随处可见曾氏及其后人的题字以及亲书对联。通过解说员的讲解,我看到了千古完人曾国藩在无数光环加持下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求学时期,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神童,相反,资质平庸如你我,他也曾三更灯火五更鸡,抓耳挠腮的昼夜苦读。他5岁在家识字读书,6岁入家塾“利见斋”,此后二十多年一直奋战在科举路上,科举虐我千百遍,我待科举如初见,直到他28岁考中进士,打破了曾氏家族几百年来“无以科举显者”的沉寂,尽管那年他只是京城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七品芝麻官,但这足以让他在家乡一战成名。
在他入仕的头十年里,他走的一直是文官路线,与军事毫不沾边。如果历史的齿轮就此停歇,曾国藩每日读书、写作、讲学,主持科举阅卷工作,中国近代史上或许又将产生一位大儒,于他个人而言也是得偿所愿,功德圆满。可惜当历史的齿轮再次转动的时候,他没得选择,命运的巨手把这个纯粹的文官硬生生的推到了一个他完全陌生的领域--1849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书生打仗,哪是那么容易的事。他一生四次自杀、三次写遗嘱都发生在他此后投笔从戎的几十年光阴里。面对不熟悉的领域他也会恐惧;面对失败和挫折,他也会绝望;一次次摔入谷底又一次次倔强的从泥泞中爬起,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哪有什么天生的战神,不过是百炼成钢罢了。世人只惊叹于他头顶光环无数,何曾看到过他在凄风苦雨里苦苦坚守,厚积薄发?
古往今来,人们大多在胜利到来时才看到谁是强者。其实,真正的强弱早在如何面对挫折和失意时已见分晓了。
成功就像在果园里摘取果实。有时候果园就在眼前,似乎只有几步之遥。这短短的几步路,却往往布满荆棘,暗藏陷阱。人的一生,关键的路,只有几步。关键的时刻,只有几分钟。时间很短,却往往体现着、凝聚着我们一生的历练!
痛苦使人深刻,促人心智成长。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助缘的。就是人们常说的,做一件事,结万份缘。
是缘,决定了我们生命的长度与宽度;
是缘,决定了我们的视野是否开阔;
是缘,决定了我们的心灵生活是否丰富;
是缘,决定我们的事业能做多大能走多远!
助缘非常重要,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只是因为缘分不够。那么什么是助缘呢?通俗的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这也就解释了曾国藩为何在由文转武的头几年里接连战败,几乎没有打过一场胜仗,是因为助缘不足,也是个人历练还不够!光辉如曾文正如此,平凡如我等普罗大众的人生也是如此。
听完解说员对曾国藩生平的解说,恍惚中我仿佛看见富厚堂泛黄的长廊里一个踽踽独行的背影从时光中出离,那一刻曾老身形虽略微佝偻却依旧步履坚定,先贤远去,身后灿烂的阳光洒在旧时的长廊里,也洒满长廊边新生的青青草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