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庚子年初,有疫袭来,举国皆愕,上下同担。
惊蛰至,万物苏,病即愈,樱花满枝,共盼春来。
最近总会有人跑出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开学,这其中有处在叛逆期,不爱学习,和父母互看不顺眼的初三学子;也有过了叛逆的年纪仍在心里偷偷叛逆着,不得不主动学习的高三学子;还有一部分是在家学习网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心悠学业的“三好学生”。他们都喊着:我想去学校上课!我想好好学习!我想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那么,当这些孩子急切地渴望开学的时候,他们到底在渴望什么?
网课的效果肯定不如学校面授,这个说法是针对全体学子的平均效率来说的。那些自律性强、学习习惯好、热爱学习的孩子,客观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甚至这种起床即上课,下课即休息的模式能省下很多的时间去学习让他们很欣悦。时间是公平的,环境是公平的(除去贫困山区和贫困家庭),知识输出是公平的,最终结果千差万别。这不得不令人深思:有的孩子,即使每天有老师单独一对一地辅导,成绩也未必会提高,为什么呢?
首先,心境和思维没有转变。他们不渴望知识,也不需要知识改变命运;太崇尚自由,凡影响自由意志的都要拿欧美的教育比一比;他们甚至不用担心将来的生存问题,一切有家长托底。而他们的家长大多是70后,目前为止国内最有资本的一批人。其次,他们被教育得过于刻意。他们知道自己的成绩不理想的话开家长会之后要表现更乖一些更讨好一些;他们知道如果学校大搞卫生、门口电子屏出现欢迎xx领导莅临指导的时候他们绝对不能喧哗打闹;他们知道凡是有集体课外活动一定要写作文谈感想……在如此有套路的集体里,一切都要活得正确,否则容易请家长。而在改革开放制度下成长起来的这批70后家长,同样带着迷茫和无奈在和下一代相处,代际沟通问题同样紧张,他们有资本、有文化、也同样有忧愁……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困境。
在一代又一代的轮回里,我看到了中国家庭乃至中国教育的死角和暗疮---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成年太晚了?这个成年不是以时间来计算,是以心智来衡量的。我们教育得是不是太正确了?这不是以思想来把关,是以成绩来缔造。我听过很多学生和我说长大以后要变得很NB,具体怎样NB他们却说不出来。虽然他们不知道真正的NB是什么,可例如教师、片警、医生这类的工作,他们又表现得不屑一顾,他们甚至觉得这些工作毕业了就唾手可得,不需要努力争取。这样的错觉与其说年少无知倒不如说是茫然:他们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没有释放自己的天性,他们不知道成长是终生的,以为考上大学熬到毕业,一切都会自然到来。他们不清楚课本里《孙权劝学》的主角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黄祖,联合刘备赢得赤壁;历史书上的霍去病17岁得封骠姚校尉,进击匈奴,封狼居胥;甘罗12岁封宰相……他们只把这些故事当成了故事而已,并没有想过,这些古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心智早熟,走在时代前沿,挑起重担,去保护弱小。
当时代真的需要一批人挡在别人年前一步不退的时候,有些人必须扛起时代的责任。我觉得,让学生看清生活的真相,还给中国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激起他们担当责任的热情,也应该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一部分。
120年前,梁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写出来名篇《少年中国说》,寄托了对中国少年的热爱和期望。换了几个人间的现在,很少有孩子从内心里敢高喊:我怎样,中国会怎样,我和祖国一道强!也没有孩子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是相信一部分的少年是有家国情怀的,只是他们羞于表达。
是不是应该把本该属于他们的理想和志向在和平年代还给他们?是不是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明白一点,当他们想早早回去上课的时候,不仅仅是想考个好成绩,谋个好前程;当他们看着那些去前线支援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在嘴上喊感动,他们有一天也要接过这些传承火种。他们接受了真正的素质教育;知道了爱国是一个人一生的底色;明白了担当是一个人应有的脊骨;他们也就知道了:当他们渴望回去上课的时候,他们真正渴望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