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浠
在没看《建党伟业》之前,我从不知道有蔡锷这号人物。
但能在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占有十几分钟镜头的人物,非功臣即贵人。
而蔡锷,就是彻头彻尾的功臣。
蔡锷的一辈子只活了三十四年,可他却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做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无论是哪一件,都是一样的电照风行。
王朝腐败,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列强欺凌。
都说乱世枭雄,生于民国的蔡锷即便不是英雄,也是一位才能骨气集一身的奇男儿。
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大好男儿一向志在四方,又何况是自幼接受维新思想一身热血的蔡锷呢?
参军起义,从军学习。四年学成,回国教练新军,成效颇佳。
就连袁世凯提起蔡锷时也赞不绝口:“此人之精悍,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
黄兴是谁?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
宋教仁是谁?是中国“宪政之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而这两位还能与孙中山并称,可见地位之高。
然而到了袁世凯的口中,竟都不如一个三十不到的蔡锷,倒是稀奇。
也正是因为袁世凯的重视,蔡锷被调至北京,加以笼络监视。
面对野心勃勃一心想当皇帝的袁世凯,蔡锷失望至极。
当袁世凯真正举行复辟帝制活动的时候,崇尚民主的蔡锷在气愤之余,终于决心尽平生所学“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为达目的首先要麻痹袁世凯,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找乐子吃花酒。
一来二去,认识了在八大胡同当妓女的小凤仙。
一个心怀家国奈何身困京城,一个慧胆琴心无奈投胎女儿身,一个将军一个妓女,谈的倒也投机,相见恨晚。
彼时的袁世凯正加紧复辟帝制,很多为官者顺风而动为其登基制造舆论基础。全国上下一片附和声中独独梁启超反对帝制,身为梁启超徒弟的蔡锷被袁世凯派去做了说客。
梁启超表面不念师生之情拒绝了蔡锷的劝说,暗地里却告诫蔡锷,不妨表现得“忠心耿耿,积极劝进。”以图“摆脱羁系,再造民国。”
君子俟时而动,小不忍则乱大谋。
于是他假装赞成帝制,与杨度等人同流合污,又和母亲发妻演了一出苦肉计送走家眷,只身一人留在京城伺机逃跑。
最终在小凤仙的掩护下于1915年末逃离北京,辗转天津日本最终回到云南通电讨袁。
可以说如果没有小凤仙,蔡锷就没办法脱离袁世凯的魔爪。
到那时,以云南为首的南方诸省何时独立,能不能独立,就不得而知了。
故而在建党伟业蔡锷为数不多的镜头中,和小凤仙在火车站分别的那出堪称重头戏,也着实赚足了众看官的眼泪。
“真想带你走。”
“那为何不带?
“……”
“假意拥帝才能骗过袁世凯,放你去日本治病,带我走,怕他会起疑心是吗?”
“……”
“我只想知道,一个风尘女子,真的如此重要吗?”
“天下人都知道,我蔡锷爱美人不要江山。”
“我不在你的病谁管?”
“……”
“你要好好活着,回来见我。”
“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
“听着,你是四万万中国人的,也是我小凤仙的。”
“我懂。”
这一场生离死别,蔡锷只说了四句话。
不是他不愿意说,而是无需说。
几年来的朝夕相处,无话不谈,说是高山流水亦不为过。
他的热血他的志向,她都明白,所以他义无反顾,她生死不负。
哪里是爱美人不要江山,不过是他要的不是这个江山而已。
他要的是属于四万万中国人的江山,而绝不是跟袁世凯一个姓的江山。
不是不爱美人,只是自古忠孝难两全,择其一时他选择了家国。
没有国,哪里是家?民主未成,何以为家?
所以,他孤身一人逃离北京,经天津乘船东渡去了日本,去见孙中山。
离开前,他向小凤仙承诺:“你等我。”她说好。
自此他在云南为民主而战,她在北京因他而活。
从此天南海北,各自一方,再无音信。
直到袁世凯去世,黎元洪就任大总统,认命蔡锷为云南都督。
只是当时的云南刚刚经历恶战,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他要处理政务,无暇脱身。
只得书信一封寄到北京,告诉她:过些时日处理完政务,我去接你。
还是那一句“你等我”。
她信他,日日倚门张望等待着他的归来。
可等来的却是他已辞世的噩耗。
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他倒是那个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的周公瑾,可她却不是胆识过人、侠情义胆、仙羡神侣能慧眼识珠的红拂女。
“但愿他日能够偕老林泉,以偿夙愿!”
分别时的话语尚在耳畔回响,只是早已物是人非。
这个故事里啊,从没有仙羡神侣的红拂,只有痛失眷侣的小乔。
徒增叹息罢了。
相比于世人的唏嘘和小凤仙的悲情,他倒显得悲壮。
影片中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孱弱但却无比英气的背影。
那时起义战争刚刚胜利,众将士无不满脸斑驳振臂高呼。而他,却是面色惨白身形消瘦站立不稳。
盖大限之期不远矣!
他在朱德的搀扶下静静的站着,纵然身体孱弱可依旧挺起胸膛,哪怕站立不稳仍然不肯放弃。
他的目光如炬坚定而内敛,终于缓缓的抬起右臂,行了一个端端正正的军礼。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他一直望着的方向就是京城。
袁世凯已死,帝制不过跳梁小丑,难成大器。反观共和,其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他一生所谋划追求的“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终于要实现了。
1916年11月8日上午,蔡锷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生前遗言:“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葬于长沙岳麓山,行国葬,是为民国历史上“国葬第一人”。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此身献国,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