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谷山是《天地宫府图》里的第五十八福地。今名商山,是“四皓仙人隐处”。
说起商山四皓,可谓名垂千古。按说商山因为“有仙则名”,也该让人趋之若鹜,但是站在商镇街头,问起当地人往商山该怎么走时,当地人一脸的困惑:“去那里干嘛?”我说:“商山四皓不是挺有名的吗?”“可是那里什么也没有啊!”“没有亭子吗?古碑介绍啥的?”“没有,啥都没有!没开发。”“台阶路总有吧?”“那有!”
与他交谈的地方距离不远,正是商山四皓碑林园。简单的青砖围墙与门庭,旧门虚掩。我犹豫了一下,还是不请自入。因为门边一块石碑上清楚的写着省文保单位的字样。现在不过下午三点,应该是正常上班时间。
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屏风类的石雕,内容是商山四皓坐而论道的场景。松枝顽石,棋局石桌,四位老人或坐或立,形态各异。背面则是修园纪事之类的文字,昭示这碑年代不久。
石雕的背后是三座直径约五六米的墓冢。最前面的稍大。三座墓冢均无墓碑。后来得知,这里葬了三皓,另一位安寝在商南县。
墓冢往里就是碑林园。三面白墙上镶嵌了尺寸统一的墨碑,碑上用各种字体刻着历代文人墨客讴歌四皓的诗词,包括李白杜牧与白居易。
话说《天地宫府图》里以名人归隐处作为福地的地方不少,包括第十三福地的焦源,尹真人隐处;第四十七福地的虎溪山,五柳先生隐处。前者实至名归,后者贫道却略有狐疑。除非这五柳先生并非晩年重病而亡的陶渊明。
关于四皓的历史大同小异。他们原本在秦朝为官,焚书坑儒时逃避商山,采芝而存。等到刘邦得了天下,屡诏四老出仕,却屡遭婉拒。后来刘邦欲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吕后得知后请归隐而去的张良出谋划策。张授意刘盈请四皓为他站台。四皓念其心虔,大概也是卖张良人情,出山入刘盈幕府。此举让刘邦感到刘盈的成熟与能力,于是打消了更换太子的想法。结果刘盈登基后,大权旁落于吕后,戚氏母孑惨遭杀害。张良据说也因为再次参政而被吕后清算,四皓则被卸磨杀驴而弃之不用。不得已,四皓再回山中。
四皓当年归隐商山,美其名曰是不与秦之暴政同流合污,但又何尝不是害怕被暴政所伤。年届八旬却仍入仕,享受宫里的荣华富贵,往好处说是念太子心诚,但刘邦当年屡诏难道就是虚情假意吗?差别恐怕只是受到的礼遇不同罢。数十年的修为最后犹如莲花倒插于宫廷争斗里,纵然世人推崇备至,典籍颂其高洁,或说是顺天意而为,但贫道仍窃以为不值。
出园前碰到了管理员,是位看上去已退休多年的老哥。他似乎对我的擅闯入内心有不满。虽然应付了我的搭腔,却始终没有抬头正眼瞧过我。
走出墓园回望,发现东南角一株柏树如鸢飞九霄,旁逸斜出远在围墙之上。枝干写满了对自在的渴望,与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