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把一本书连续了读了三遍,部分章节读了五遍以上。
这本书,不是什么经典类名著,只是一本关于英语类学习的工具书。重复读完几遍后,发现自己才真的消化理解了。如此来看,名著类的好书,至少应该要读十遍吧。
这本书叫《把你的英语用起来》,作者是伍君仪、刘晓光。全书的理论构建基础是南加州大学的教授Dr.Krashen的部分理论:
(1)input输入假说
(2)i+1理论
(3)narrow input假说
(4)情绪机制
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作者以“透析法”为全书的核心方法论,向我们介绍了:
(1) 如何真正地把英语用起来;
(2)如何利用科学有效的英文学习方法学好英语。
读完第一遍后,我一边读第二遍,一边做了一张庞大的Xmind思维笔记。
读到第三遍时,我开始了“拆书”式的深耕学习,接下来,我将从七个层面对这本书进行重构,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心得进行再次解读。
去年10月,我拖了个箱子,来到了南半球,开始了人生的一段异国漂泊之旅。
到今天,刚满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里,每当我认识一个母语不是英语的外国人时,我就一定会问他们:你是怎么把英语学好的啊?
那个来自土耳其、腿长一米二的姑娘说:,她从来都没报过什么培训班,大学也没刻意学习过,不过平时爱看美剧、听英文歌,浏览纯英文的网站。
那个来自巴基斯坦、获得全额奖学金、在八大读master的学霸说:他们上了大学后,所有课程的书本和授课语言都变成了英文。一开始,简直要把人逼疯;后来,也就习惯了啊。
那个来自智利、在街上和男朋友火辣Kiss的姑娘说:找个当地人当男朋友,然后再找个和你说不一样语言的室友一起住。
……
从他们的回答中,其实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很特别,但是,背后的原理却都是相通的,那就是把英语当成生活里的一部分,把英语当成一种工具去使用,而不是当成知识去刻苦学习。
然而,再对比我们这些年的英文学习,会发现:我们真是学得苦不堪言。单词书背了一本又一本、英文课文背了一篇又一篇、四六级真题做了一套又一套……十年磨一剑,遇到老外,聊了三句后,还是怂了,总是“谦虚”地说:My English is so poor……
于是,回去后,又开始在知乎、百度去找各种大神的学习经验贴,试图寻找英文学习的捷径。但就我个人的心得来说:英文学习其实真的没有捷径,如果硬要找一条,那就是少走弯路。
在《把你的英语用起来》一书中,作者在一开始就总结了中国人学英语常犯的七大误区,希望以此能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建立科学、有效的英语学习机制。
误区一:以背单词为核心
提到学英文,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似的想到背单词,常常拿起一本单词书就开始背,但往往背了一个月,还停留在A打头的区域。
就我个人而言,高二暑假时啃掉了四级词汇书、大三寒假时背完了7K词汇量的雅思绿皮书、大三暑假时啃掉了BEC的单词书。按理说,都啃掉了三本书了,单词量应该不错吧,然,非也。因为大多都忘光了啊。
此时,作者就犀利地指出:这种以单词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简直大谬。因为拿着单词书背单的学习模式,至少有以下几种缺点:
(1)背了忘,忘了背,效果糟糕,学起来痛苦不堪,最后就放弃了。
(2).每个英文单词都有很多不同的意思,你几乎做不到把每个单词的释义都记牢。
(3)拿词汇书背单词,很多单词都可以解释成一样的中文意思,但不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本就没法理解它们的区别,背了也是白背。
那么,单词还要背吗?当然要背,但千万不要再去死啃单词书了。而是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深化理解,到后期再按所学专业和工作需求来补充相关的专业术语。所以,扔掉你手中的单词书,在各种听力和阅读材料中学习单词、积累单词才是正道。
误区二:语法无用论或语感重要论
有个词,叫Chinglish,也就是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英语,不仅仅表现在口音的不纯正上,其实更是表现在用中文的语序构架去表达英文。中英文在语法的使用上其实是不一样的,但因为我们习惯了汉语的表达法则,从而很难迅速转变过来。
当然,即使我们用错误的语法或不完整的几个词去说英文,还是能够被老外理解的。也因此,国内目前也流传着语法无用论或语感万能论。
如果你只是需要很low的听和说能力,的确不需要学习什么语法。但是,如果想要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语法还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语法,就不可能读懂各种长难句,继而也就无法写出具有层次感的长句子,还会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造成难以克服的障碍。
比如,很多人都说:每个单词我都认识啊,可连起来成一个长句子,我就不懂了。这个困惑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语法没学好。
学好语法,很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学习态度。
误区三:口语万能至上论
口语作为一种直观的输出方式,可以立刻看出一个人的英文水平如何。于是,很多人对于口语有着狂热的追求。
但是,如果仔细去分析,口语不好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
听力输入量实在太少。缺乏大量的听力语料输入,就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语料库,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因此,话到嘴边却不知道怎么说常常是我们大多人在口语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说法,初始学习外语时,要每天大量地、像洗澡一样地进行听力灌入,每天两个小时,持续半年不中断,才有可能慢慢开口说话。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口语差,而是听说读写样样都差。
对此,作者建议大家:还是加大输入吧,在基础未打扎实之前,怎么跟老外聊天都不可能聊好,最坏的可能是跟单个老外慢慢聊能说好,但跟一群老外聊根本插不上嘴,因为听力太差了。
误区四:口音纯正标准论
经常有人问我:独舞姐,你觉得是英音好,还是美音好啊?
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很无奈。原因有二:
(1)口音没有高贵低贱之分,更多的还是看个人爱好。比如我就更偏向于美音,因为觉得有卷舌音,会很俏皮啊。但其实,后来说的还是一口中英美三国杂糅口音的英语。因为从初中开始学英语,一路接触的老师和语料也是各种各样的。
(2)不要把自己限制在一种口音的输入中。为什么?因为出国后,会深刻觉得: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遇到的老外会操着一口怎样的英语来和你交流。比如在我工作的地方,就杂糅着泰国口音、澳洲本地口音、智利口音、土耳其口音、纯正英伦腔、还有我这样混杂着中英美三种口音的。
在谈到这个误区时,作者提到了一个观点,我个人非常认同。
作者说:很多人喜欢把“口音”和“语言能力”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但事实上这两个不是一个概念。比如你身边经常被称赞文笔好的同学,往往也不是普通话最标准的,大学里的语文教授和很多文豪的普通话说得也不标准。
另外,一个连母语都说得无法达到《新闻联播》主播程度的人,学外语动辄就要追求什么标准纯正发音,且以卖弄几句“标准发音”为荣,其实是很肤浅的表现。
因此,成人学英语,有口音其实在所难免,不要把有限的时间纠结在英音还是美音上,而更应该把时间合理利用在英文的流利度和精准度这两大块。
误区五:听力应当只听标准音
关于这个误区,其实在上面我也有通过自己在悉尼工作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因为这的确是目前的世界现实:我们根本无法保证自己以后接触的只是英美人士,德国、日本、印度人讲的英文最好都要能听懂。
况且,成年人的耳朵有听障,突破听障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听标准音的同时大量输入各种不标准的英文,有对比,才有提高。
误区六:学英文背诵短文很有用
相信大家都一样,从学英语后,都会被老师要求背各种英语课文,有时还会因为背不出来而被罚站。
的确,大量地背诵英语短文是提升语感、提高英文的方法。但是,背过的同学都会知道这个过程是无比煎熬的,如果不是老师的强制要求,我们根本无法坚持背下去。
这种学习方法,就是把英语当成一门知识在学习,其实是违背了语言学的规律。可能,只有在学生年代我们能做到那样心无旁骛地去背诵课文。成年后,其实我们依旧在不断地学习,没有那样死记硬背,但我们依旧学了很多新知识,并运用得非常好。
其实,就像作者在最后说的:或许,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所谓的坚持和毅力,而应该找到更容易坚持下去、对毅力的耗损没那么大的办法。
误区七:考试考证至上论
对于这点,作者指出:考试的范围过于狭隘,很难说对学习有什么促进作用,一个证一个证地去考,不能很好地建立起一个自我监控和评估的流程。而更应该学会如何去量化学习效果,怎么去建立一个自我监控和评估的流程,继而养成实用真实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
诚然,我部分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其实很难做好自我学习、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的科学流程。尤其在学习外语时,这样的自律,对于大多人都是困难的。
反而此时,英语考试和考证反而成了一种倒逼自律的方式。不支持考试考证至上论,但该考的还是可以去考。
在我们漫长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不知道你是否也曾进入过以上七个误区。如果有,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与启发,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少走弯路,更加科学、高效地学习。
-END-
我是独舞,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