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将从学习的行为主义观点转到认知观点,即从“把学习者和他们的行为看作环境刺激输入的结果”转变为“把学习者看作是计划、意向、目标、思想、记忆以及情绪的来源,从而注意、选择与建构来自刺激与经验的知识和意义”。
8.1认知观的构成要素
学习的认知观:将学习视为一种获得、记忆和应用知识的主动心理过程的取向。
认知科学(也称为“学习科学)”:研究思维、语言、智力、知识创造以及大脑的一门交叉科学。
一、认知观与行为观的区别在哪?
认知观与行为观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究竟学到了什么”有着不同的假设。认知观认为人们学到的是知识和策略,知识和策略的变化有可能促使行为发生变化;行为观认为人们学到的是新的行为本身。
学习观——认知观认为,学习是对我们已有理解的延伸和转化,并不是简单地在头脑中的白板上形成联结。传统的认知观强调知识的获得,新近的认知观则强调知识的建构。
大脑塑造认知加工活动,同时也被认知加工活动所塑造。
认知观认为,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个体带着什么样的原有知识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8.2记忆的认知观
信息加工观点认为,与计算机一样,人类大脑首先接受信息输入,接着对输入信息进行操作以改变其形式和内容,进而储存信息,并在需要的时候提取信息,最后对信息进行反应。
1.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加工的初级阶段,它把输入的刺激转化为信息,使得我们能够知道其含义。感觉记忆容量巨大,但是持续时间很短,仅能持续1-3秒。
实践指南 吸引和维持主义注意
使用信号 1.发出一个信号,告知学生停下手头正在做的事情而注意到你。有的教师走到教室的某个地方、打开灯、敲敲桌子或者按下教室里钢琴上的健符,一般而言需要把视觉和听觉信号结合起来使用。2.避免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如讲话时敲铅笔,这样会干扰信号和对学习的注意力。3.在课程过渡之前,发出简短、清晰的信息。4.生动的语调、引人注目的帽子或拍打游戏,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有趣的。
走进学生而不是大声叫换 1.走进孩子,看着他或她的眼睛2.用坚定而不是威胁的声音说话。3.叫孩子的名字
确保学生清楚课堂或作业的目的 1.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出你的教学目标或目的,并且与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总结或重新叙述目标。2.解释学习的原因,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是如何应用自己所学知识的。3.把新材料与先前学过的功课联系起来——列出纲要或编制概念,说明新的是如何与先前的材料以及即将学习的材料想联系的。
利用多样性、好奇心和惊奇感 1.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如果……将会发生什么?”2.安排意想不到的课程环节来刺激学生兴趣。比如,在一节交际课前安排学生大声地争辩。3.通过移动教师内的物品等方式来改变教师的物理环境。4.给学生上一堂融合触觉、嗅觉或味觉的课,以改变学生的感觉通道。5.使用动作、手势和声音变化——饶着教师走动、指指某处、轻轻地说话,然后富有激情地说(我丈夫在他的大学课堂上,曾经跳到桌子上来指出一个重要的观点!)
提问并给出回答的框架 1.询问学生为什么材料很重要,准备如何去学习,准备运用什么策略。2.给予学生自我检查和自我修正的指导,让他们发现常见的错误。考虑到学生有时很难看到自己的错误,可以让他们两人一组进行合作,以改进彼此的工作。
2.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工作台”,是新信息的暂时存储以及将新信息与长时记忆的知识进行整合以解决问题(如听懂一堂课)的界面。
3.认知负荷和信息保持
认知负荷指人的心理资源总量,通常指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工作记忆。有三种认知的负荷:内在认知负荷、外来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
信息如何得以保持?——保持性复述,精细性复述。
遗忘——随着时间推移,记忆信息的减弱或变得模糊。
4.个体差异与工作记忆
发展性差异——记忆共有三个基本方面:记忆广度(存储在短时或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量)、记忆加工效率以及加工速度。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他们加工诸如口语、视觉、数学等不同种类的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加工速度的提高可能是一个一般性因素。
个体差异
8.3 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保留着当前被激活的信息(如你刚刚遇到的一个人的名字);长时记忆则存储着经过良好学习的信息(如你知道的所有人的名字)。
心理学家认为,信息快速地进入工作记忆,但要进入长时记忆储存,则要花更长的时间和努力。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长时记忆的容量好像是无限的。通达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是非常即时的,但是通达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则需要时间和努力。
近来,也有心理学家指出,不存在两个独立的记忆存储系统(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是长时记忆的一部分,负责加工当下被激活的信息。
1.长时记忆的内容
陈述性知识:指可通过各种文字和符号系统进行陈述的知识。陈述性知识说明“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指导怎么做”某事的知识,例如进行分数除法或清洗汽化器。
自我调节知识:是知道如何管理学习的知识(知道何时和如何应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许多心理学家把长时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是可被回忆、有意识思考的长时记忆的知识,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些记忆。内隐记忆是我们不能有意识回忆的知识,但却无意识地影响我们的行为或思考。
记忆
外显记忆(有意识)
内隐记忆(无意识)
情景记忆(你自己的经历)
语义记忆(事实、一般知识)
经典性条件作用(如条件性情绪反应)
程序性知识(运动技能、习惯、隐含规则)
启动效应(长时记忆中概念的内因激活)
2.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既可以是语义的(基于意义),也可以是情境的(基于事件的顺序)。
语义记忆是对意义的记忆,包括词语、事实、理论和概念——这些都是陈述性知识,因此有时也被称为陈述性记忆(命题、表象、概念;概念、原、样例;图式)。故事语法
情境记忆指对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信息的记忆,尤其是关于个体自身生活中事件或情境信息的记忆。
3.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有三种形式:经典条件作用、程序性记忆以及启动效应。
程序性记忆是对技能、习惯以及如何做事情的程序性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的记忆。
4.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与提取
(1)将信息存入长时记忆
精细加工是通过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从而给信息赋予意义。用自己的图式和已经存在的知识建构理解。
组织:组织好的材料比零散的信息更容易学习和记忆。将细小、琐碎的信息组合更大的信息单元。
形象化:采用视觉和谚语形式加工的信息易于学习。
情境:学习和测试都在相似的情境下进行可以有更好的表现。
加工水平理论——Craik和Lockhart(1972)曾提出加工水平理论来取代短时—长时记忆模型。Craik和Lockhart提出信息能被记住多久取决于该信息被分拆的深度以及与其它信息关联的广泛程度。信息加工越完全,回忆起来的机会就越大。
(2)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
激活扩散
重构
遗忘
影响长时记忆的主要差异是知识。另一个与学习及记忆相关的因素是兴趣。
8.4 成为有知识的人:一些基本原则
1.陈述性知识的发展
记忆术是有关提高记忆的策略、技术和艺术。是提高记忆的系统程序。有位置法、首字母缩写法、连锁记忆术、关键词法
什么是位置法?位置法就是先想象一个非常熟悉的地点,然后找出一些特定的位置作为记忆的门栓。例如,假如要去商店买牛奶、面包、黄油以及谷类食品,那么想象一瓶巨大的牛奶堵塞了走廊,一条懒懒的面包睡在沙发上,一大块黄油融化在整个餐桌上,谷物覆盖了厨房的地板。当你想记住这些物品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带着想象走过你的房间。
什么是首字母缩写法?由一个短语中每个词的首字母组成一个新词,以帮助记忆的方法。
什么是连锁记忆术?将某个序列中的一个元素与下一个元素相联系的记忆策略。
什么是关键词法?将新词与原有发音相似的线索词或图像相联系的记忆策略。
分散练习
2.程序性知识的发展
自动化的基本技能和专门领域的策略——两种程序性知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自动化技能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认知、联结和自动化。有两个关键因素:必备的先前知识和带有反馈的练习。
专门领域的策略是人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某些技能已达成目标。提供在许多不同情境中练习的机会。
201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