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东山岛的时候,就有朋友问我对白茶是否感兴趣,可以介绍我去参观福鼎的茶场。虽然不喜欢喝白茶,但有机会看看茶叶的制作过程,还是挺期待的,杨家溪的雨帮我把这个计划提前了。
从杨家溪景区向北翻过几个山头,就是福鼎白茶之乡:磻溪镇。虽说是山路,但路况绝不含糊,景色也很美,因为一路都沿着七都溪的绿水青山。
穿过三个隧道,走了大约6公里,路旁就是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举国关注的贫困村,将近40年过去了,早已旧貌换新颜。
继续向北,陡坡急弯开始多起来,好在路上车不多,慢慢开,沿途一片片的毛竹林与茶园,被雨水冲刷得格外青翠。大约40分钟到达目的地,这是个还没完全建好的茶场,坐落在半山腰一片茶园附近,主人是位年长我几岁的大姐,带我依次参观了摊青、烘干的程序。
白茶的制作步骤看起来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全程对温湿度和时间的把握,尤其是时间,因为既没有绿茶炒青揉捻,也没有普洱乌龙发酵的环节,更多依靠自然萎凋,这样能更大程度上保留茶叶中的活性酶和茶多酚,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
大姐夫妇俩在福鼎市做了一辈子公务员,刚刚退休回老家建起这个茶厂,山里空气清新,除了鼓捣这些茶叶外,闲暇时还养养花种种菜,不求能挣多少钱,活动活动筋骨,身心愉悦。
我这个看热闹的外行很快结束了参观,大姐领我到客厅品茶,我说白茶太淡,北方人不太习惯,她说喝白茶和做白茶一样,要有耐心,其他的茶都是越喝越淡,唯有白茶越泡越浓,果然两泡后茶色渐深。
客厅里还摊放着许多茶叶,大姐说这个环节是养茶,白茶在轻微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少量微生物和特殊的香气,抓了一把放入壶中,喝起来果然有股淡淡的果香,我觉得这好像更符合北方人的口味。
除了制作工艺外,白茶的等级与茶树品种和采摘时机密切相关,清明前后采摘新芽,芽心饱满茸毛洁白,可制作顶级的白毫银针;晚些长出叶片,芽叶均匀的,可以制作白牡丹;再晚些的时候叶片长大,就只能用作寿眉了。而牡丹和寿眉的等级,也是按照芽和叶的比例来划分的,叶片越大越多,等级越低。
当然,白茶产地也很重要,都说中国白茶看福鼎,福鼎好茶在磻溪,而大姐认为若论高山白茶,磻溪镇非湖林村莫属。聊着聊着天色渐晚,大姐搭我的车返回市区,大哥早已点好菜等待多时,就冲这端上来的菜一个个都叫不上名字,我就知道必定是大哥用心挑选的福鼎特色,可惜开车不能喝酒,否则定要来个一醉方休。
临别时大姐又给我几包白茶样品,让我带回去品尝。深夜一个人行驶在开往太姥山的路上,回味这半天的旅途:茫茫人海,相遇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