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良知的学习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不仅是修身之道,更是破解生活困局的密钥。回顾一年的担当,在时间管理上的突破,完成了一场从被动拖延到主动掌控的蜕变。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小就朗朗上口的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却始终困于惰性,根源在于“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习惯了睡懒觉,经常是睡到日上三杆,才起床,小时候是这样,当妈妈了只要是不上班还是这样。约了客户朋友出门,经常会在路上发信息:对不起,我要晚到一会、我还在路上,或者我还在迷路种种理由。有一次因为我和朋友约了一客户谈事,然后我俩还同时迟到,客户看到我时,骂骂咧咧说我这辈子最不想跟不守时的人谈生意,然后丢下紧赶慢赶的我扬长而去,我当时呆在风中凌乱的大脑只余下空白,我被人数落得脸红到了耳根。睡懒觉、习惯性迟到,甚至因守时问题错失客户,这些看似是时间管理的缺陷,在客户眼里实际上是内心缺乏“诚意”的外显,所以客户很生气。
我虽知晓守时的重要性,却任由私欲(贪图安逸、逃避早起)遮蔽良知。在诚意班担当做组长的时候,我最大的困难是早上发功课,但是好在我有一个好助理,她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并且还保持晨练,因此她帮我主动承担了这份早发功课的工作。正心班做组长的时候,我的搭档又是一个早起的人,我又幸运地有了依赖。等到做学委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要早起发功课,我做不了学委,没想到班长又帮我安排好了,我的搭档又是一个早起的人,天啦我真是幸福的不行,就这么在担当的300多天,我都有一个帮我扫平障碍的搭档,帮我搞定我的早起困难。直到做了学班,又有一个更早的时间向我发起了挑战,点评老师要在早上7点前完成点评,她对时间管理是一个十分极致的人,精确度是按秒计算,按她的时间规划,她需要在5点半前完成点评,然后去处理自己的其他担当和工作、生活,而我们的早功课需要在她点评之前发出,她的点评时间大约是25分钟,那就要在5点05分开始精准的点评,那么我就得在5点的时候发好功课,天呀,除了赶飞机、火车,我还从来没有在凌晨起来过,并且并且还是105天,我当时就吓得傻住了,天啦天啦,我完全做不到,这个班长我还是不要做了吧。我跟搭档去讲,完了,我这件事情完成不了,我的搭档最开始也愿意以一人之力帮我托起这份早起的功课,但是碍于规则,我还是谨慎地跟督导讲“我不发早课可以吗?我搭档帮我发。”督导当时也没有急于回复我可不可以,只说:亲爱的,你看如果你都不能做到的事,你让你的委员去做这件事,她们怎么想。是啊,自己都没有亲力亲为,怎么去让学委也能做到呢。督导的话恰似一记良知叩问,惊醒了我。阳明先生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意识到逃避担当的“心中贼”,正是阻碍时间管理的根本。我决定以“诚意正心”直面挑战,把自己真正逼入了“知行合一”的考场。当我把闹钟调到凌晨5点,我知道我的以良知为剑,斩断拖延开始了。我准时睁开眼发功课,然后盯着点评老师点评,顺便把老师的金句整理几句放在总结里,再看看小组群里,其实好多同学志愿者在5点就开始发送学习、提交功课了,一边自叹不如,一边浏览,困意竟然也少了,等老师点评完,接着等我的另一位搭档帮我收集点评语音,然后在10分钟后精准地发送语音和总结,这时应该5点40了,我笃行班的家书在5点55分开始报数,然后稍微眯一下,等着闹钟再次响起,报完数后,6点准时传家书,传完家书也没有时间睡觉了,起床打开功课分享一边听一边做早饭,6点50准时出门赶地铁,换完两班地铁,8点25走到班车停车点上车,然后心安,长松一口气,今晚又可以在6点08分准时从公司出门打卡,赶上班车回家了。回头来看,现在的时间我都精准到分了,真有点不可思议。
在前一个月里,我的搭档帮我隔周值日早起发功课,我自己也做到了1半,感觉自己还真的了不起,现在出门约朋友客户迟到的次数基本很少了,有时候还能精准做到约定的时间正好出现。怕什么就做什么,在没有做到之前就是一句口号,没想到在做到之后真的成为一种力量。通过担当,我改掉了半生都没有改过来的习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欣喜地领悟到“时间管理、前置思维”的真谛:不是被动应对任务,而是主动创造秩序,哪里需要去学习时间管理,只不过就是让自己自律而已。就像阳明心学强调“未发之中”,在黎明前的寂静中,提前规划好全天节奏,精确到分钟的安排,实则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实践。当我开始以主人翁姿态规划时间,困意与焦虑反而被内心的笃定驱散。 更深刻的体悟是,时间管理不仅是效率问题,更是“致良知”的修行。每一次准时发送功课,都是对他人的尊重;每一次按时赴约,都是对承诺的坚守。这种前置思维,让我从“被时间推着走”转向“与时间并肩前行”,而这一切改变,皆源于担当带来的责任觉醒。正如阳明先生所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正是持续担当,让我在具体事务中磨炼心性,真正将“珍惜时间”的认知转化为行动。 如今,我不再是那个让他人等待的“迟到者”,而是能够主动规划、从容生活的“时间主人”。这份蜕变让我坚信:当我们以良知为指引,以担当为行动,任何习性都能被重塑,任何困境都能找到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