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流传新四俗:从小有个音乐梦,辞职开间咖啡馆,改变世界要创业,放下一切去旅行。而我要很不知趣的说:一次远行拯救不了一个颓废的灵魂,开个咖啡馆,你整天要面对的不是马卡龙而是水电费账单、营业执照年审和消防设施检查,改变世界先尝试改变一下自己,关掉手机你能否安心的在办公桌前干上一整天。
打开微博、微信,励志文、鸡汤文铺天盖地,“除了生存,我们还有诗和远方”,“不要让你的梦想永远只是梦想”,“你所追求的稳定只是不愿奋斗的借口”,于是“深度好文”和“看了让你沉默”的鸡汤,每天在振奋着无数被生活弄的焦头烂额的年轻人。我从来不觉得传播正能量是一种错误,而恰恰认为这是媒体人应有的职责。但这并不代表看了一篇文章我们便改头换面,写了首诗,我们便可以放飞梦想。
放眼书籍市场,摆在畅销位置的不再是文学名著,学术书籍,科普读物,所谓成功人士的心灵爽文是饱受追捧的对象,年轻人不再去积淀成功成长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而是一遍遍看着别人的故事刺激感官:我要成功,我不能放弃。每天在这样的循环中麻痹自己,而唯一获利的只是这些到处兜售成功学和所谓给年轻人指引方向的“导师”。太多的鸡汤,讲述的永远只是别人成功的故事,于是,你依旧拿起手机,看着别人如何从平凡走向卓越,一番感慨之后,望了眼桌子落满灰尘的书籍,继续刷起微博;摸了下许久不响的吉他,接着抢起了朋友圈里三毛五分的红包;发了条坚持守望的说说,万年不变的逛了一晚上的淘宝。如同《我是路人甲》的魏星,整日将梦想挂在嘴边,所谓“不让自己忘记现在的状态”,“有着自己的计划”,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在顾盼回首中浪费蹉跎年华。不过也正巧有了太多这样被灌醉的青年,导师们才可以肆意兜售自己用情怀治愈一切的“狗皮膏药”。
真正的行动派,不需要鸡汤,也用不着鸡血,因为他们知道哪怕再忙,每天只读十页书,然后两年足以攻克二十四史全套;每天只跑三圈步,然后一年跑下了十个马拉松;每天只学一首歌,一年下来可以唱便近十年的校园民谣。所谓梦想到底有多远,因为你不愿迈步,不愿改变,远到永远不会实现;梦想有多近,对于实干家们,它就在眼前。
看了这篇文章,依旧会有很多人暗下决心,在睡前告诫自己从明天开始我要如何如何,然而当清晨的太阳升起,依旧会驱散他昨夜的誓言,正是睡前思得千百路,早上起来走老路。所以,干了这碗鸡汤,然后接着做梦。毕竟,明天,你依旧可以在手机上看到一篇“深入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