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开完产品运营推广会议,吴明就被老板叫进办公室。二十分钟后, 他一脸沮丧地走出来。
我们都知道他被解雇了。开会的时候,他在上面讲推广运营方案,讲到一半老板就暗暗叹息。前两天他私下跟我说,觉得吴明太不适合做推广运营了,他根本不懂。
下班后,吴明收拾好东西,跟我们说:下周不过来了,刚刚跟老板起了冲突。
我知道他这样说是为了挽回点面子,但我们没有说破,说了些勉励的客套话,然后目送他走出公司大门。
晚上他发微信给我,说觉得很迷惘:“我是不是真的做得很不好?好歹之前有五六年工作经验,怎么连试用期都过不了?”
我安慰了他几句,然后坦白说:“你的问题在于太依赖以前的经验了,你以前混得还算顺利,但转到一个新的行业新的公司,要放得下身段去做才行啊。”
01
运营部来了个跨界新人
吴明毕业于名牌大学广告传播专业,过去五六年里,在公关、广告公司待过,从一个小助理一直做到客户主管,总体而言,职业发展还算顺利。
但过去一年他感觉无论是整个广告行业还是个人事业都进入了发展瓶颈。传统的广告公司纷纷瘦身,转型成全媒体营销公司,否则迟早关门大吉。而广告从业人员要么升级转型,要么转行,连他的顶头上司都辞职去搞新媒体公司,做内容营销。他还想着自己能够顺理成章地顶了上司的位置,但公司干脆把那个职位撤掉了,改由一个副总兼任。他这才下定决心离开。
他决定先找一家基因纯正的互联网公司干一两年,熟悉互联网产品的玩法,后面再结合自己在广告行业的积累,干点什么名堂出来。
寻觅了两个月后,他来到我们公司。
我们是做在线教育产品的。有一个新项目要上,缺一个推广运营的负责人,刚好他来应聘。
面试的时候我也在场。他带了好几份PPT来,都是以前做过的案例。说实话,那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PPT,结构、图表、叙述甚至图片比例都天衣无缝。针对我们产品的推广,他也提出了一些看上去非常不错的策略。老板很欣赏他,我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也觉得可以让他来试试。
入职不到1个月,他就提出了一套品牌建设策略。从用户洞察、消费者定位到竞品差异化分析,都写在漂亮的PPT里。不过就是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案。
我委婉地跟他说:“那接下来我们具体怎么开展呢?”
他说:“别急,根据我的经验,现阶段要先把产品做好。”
我心里嘀咕:“先把产品做好”,这不废话吗?开发组几个月来埋头苦干加班加点,现在1.0版本都快上线了,是时候去获取用户反馈了。但又觉得,他是广告公司打拼出来的,服务过的客户、操作过的品牌比我们都多,应该相信他。
又过了半个月,产品上线试运营,效果比较满意。老板一拍桌子:逐步铺开推广,争取在3个月内获得多少多少种子用户。他提出了一个还算合理的数字。
接下来就是吴明发挥身手的时候了。正常来讲到了这个阶段,推广方案早就应该出来了。但吴明还在那里磨蹭,每天都和工程师、美工较劲,觉得这个功能还要完善,或者那个图标做得不够好。
我想,这不是他应该干涉的事情啊。
他的口头禅是:“根据我以前的经验……”
老板也发现不对劲,催他赶紧出方案。又磨了一个星期,老板召开运营会议,让吴明介绍他的方案。依旧是漂亮的PPT,但越往下说,老板脸色越难看。
我知道他完蛋了——他提出来的全是传统广告的套路,花钱买流量,请网红代言,撒网式地推,等等。
02
不会刷新自己的技能只好出局
吴明来到公司两个月,没有学会一点互联网公司做事的流程和方法,全是依靠旧的经验。这是他黯然退场的重要原因。他那套经验如果在原来的公司或许还管用,但所谓隔行如隔山,生搬硬套是不行的。
另一个原因是他不能够谦虚学习。他挂名主管,实际上手下没几个人,只给了他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小型项目一开始不会投入太多,所以很多事必须亲自去做,甚至泡论坛、发软文这种事也得去留意。但他基本上撒手不做。
“太琐碎了。”他说。
我默然。我们老板这么忙的人都还坚持看产品文档、审阅通稿,他却嫌琐碎?于是乎我明白了为啥他总是提出那些看似高大上、实则无法落地的概念,因为他根本不懂执行啊。
运营工作是由一系列琐碎的事情构成的,不了解这些又怎么能做出合理科学的运营方案呢?
就算刚进来的时候不懂,不要紧,同事们都是热情友好的年轻人,很乐意告诉他应该怎么操作,但他硬是憋着不问不做。
所以他的工作技能一直停留在进入公司之前的状态,没有任何刷新。
现在这个时代,想要“一招鲜吃遍天”,很难很难了。任何一个领域的技能的门槛都在不断降低,你会的别人也会,你不会的有其他人会,你凭什么霸占这个位置?
再说,现代公司体制的建立,就是要把分工细化,让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有具备可替代性,确保公司不会因为某岗位出问题而影响运作。你想想,连CEO都可以换,还有什么样的员工不能换?这个时候你还能死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拒绝学习新知识吗?
就算你把自己打造成罗胖、晓松那样个人IP、网红,也会有其他IP、网红争夺你的用户,你能保证用户永远忠于你吗?
03
结束语
接替吴明的是一个刚工作两年的小伙子,头脑活络,事必躬亲,提出了很多新型的推广方法,有些不按套路出牌的方法反而取得了奇效。我问他怎么想到这些做法的?他说,也没啥,多看看别人怎么做,举一反三,变通一下,就有新路子了。
我有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很欣慰,也有了一点危机感。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固守一隅只有死路一条。
后来吴明以谈业务的名义联系了我一次。我问他在哪里工作,他说回到老本行呆着。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转型失败的案例。不过他才而立之年,如果有壮士断臂的勇气,还是可以闯进理想的行业做一番事业的,只是时间不等人,希望他能尽快想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