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在影视作品、小说故事中,给人的印象都是坏的:剥削长工,是劳动人民的敌人。
清明小长假,和奶奶一起采茶、做明前茶的时候,由茶引出了一个:
“好地主的故事”
奶奶今年86岁了,从11岁开始跟着她的奶奶采茶,那时是给地主家里做茶。
嫩嫩的嫩芽,采茶中
“那家地主就真的是好人,一年的茶,他只要前两道,剩下的全部给我们家了。采三次算一道,春季大概平均6、7天采次茶,地主家里有一百多棵茶树,两道春茶之后,秋茶他家也不要,这样我屋里几十号人全年的茶,都有喝了。”
这家地主,地方上称为“刘大老爷、刘大娭毑。”
这是经过高温水杀青之后的茶叶
“刘大老爷有四五个长工,农忙的时候,会请我们打短工,每天总是留我们吃饭,我们不吃,刘大娭毑就差人把大米和猪油送到家里来;遇上有人到她家里家里去买米,也是装得堆起来。”奶奶说。对于那个时候的穷苦人来说,大米和猪油就是非常珍贵的。
本图来自网络
“那个时候,是用‘升子”装米,不像现在用称称重,等于你碗盛一碗,沿着碗沿抹平、里面装满就算客气了,有的差点点没有满也没关系,但如果堆起来,就真的是客气了。”
“因为对地方上的人好,后来搞运动了、再怎么斗地主,刘大老爷和刘大娭毑都没有被批斗过,虽然田地充公,划分给别人了,但人没有受什么活罪。”奶奶说。
经过2道揉茶以后的样子,这么嫩的茶叶,揉茶的我都有点不忍心,怕把它们揉碎了
据说,刘家不是世袭的地主,原来也是手艺人,刘家老爷本是做鞋子、修鞋子的,挑着担子在城里做活,据说是在路上捡了两个箱子,里面有些钱财,回乡里买了田地才成为地主的,还有2个弟弟,也还在城里做手艺。
至于那两个箱子呢,应该是以前搞运动,打土豪吏绅的时候,有家产的人携带金银财宝逃难途中掉下或者为了逃命丢掉的。
一碗茶、一辈子
故事说完了,回到茶,奶奶说:“我还只有6岁多,有一次看我的娭毑(奶奶)喝茶,一会儿,娭毑端了一碗茶给我,说:‘这个洋瓷缸以后就给你’。就是那种很小的小洋瓷碗,娭毑说,小孩子泡茶要少放点茶叶,不能像大人那样喝浓茶,放几片茶叶就够了。我娭毑给我倒的这杯茶,让我一辈子端了茶杯就放不下了。”
本图来自网络
奶奶11岁开始,跟着自己的奶奶给地主家采茶、慢慢也学会了自己怎么做茶。
奶奶说:“等后来嫁给你爷爷了,还是从娘屋里带茶来喝,直到后来生产队大集体,队长买了茶籽、和你爷爷几个人种了,生产队有了茶树,一年能够分一点点,现在这屋前屋后的二十来棵树就是那批的,生产队大集体解散,分田到户,带着茶树留下来的,年纪?起码55岁以上了……”
经过揉茶程序的茶叶
奶奶每年都采茶、制茶,给全家人喝,但儿子女儿孙子外孙几十个,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喝她做的这种土法烟熏茶,比如我爸爸就不太喝,但也有几个特别喜欢的,4个姑姑,我一个表妹,还有我,都是奶奶的忠实粉丝。
我们喝茶,最多只泡2道水,并且茶叶我们都吃掉的。
奶奶86岁了,一辈子粗茶淡饭,以前穷苦日子,没得肉吃,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也不怎么爱吃肉,尤其近些年开始信佛,基本上荤腥不沾,最多就吃吃鸡蛋。
奶奶的手与嫩茶叶,这是第二道揉,但奶奶的手前年受伤过,只能轻轻揉
前年奶奶摔跤,一个手腕骨折了,从此以后揉茶就“使不得力”了,所以这道程序,是姑姑做,如果我在家,就是我做。
奶奶告诉我,揉茶的时候,要始终一个朝方向揉,顺时针,当揉到茶团在你手掌里不散的时候,就可以了。手工揉茶,外观上显得茶叶显得细嫩,泡茶的时候,不会整片叶子散开。
为什么“ 明前茶贵如金”,自己亲自一片一片采撷那嫩嫩的茶叶嫩芽,触碰到它们凉滑的表面,感受它们柔软的质地,闻着它们新鲜、杀青、由热变冷、揉、晾,熏制时候不同的香,才会更懂。
清明节假期和奶奶在海棠花树下采茶,做茶。
摄像、拍照+文字=美酒加·a慢哒
本文原创,谢绝转载,已签约专业机构全网维权原创保护。
谢谢阅读,祝您:
全家安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