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悲喜各不相同

1,我未来五年的目标是找到一份拥有稳定收入的工作。

2,未来一年的目标是考过初级社工师。

3,昨天到嘉兴平湖,陪伴当地的CJ

志工走访困难家庭,其中有一户家庭,父子俩“蜗居”在三十平方不到的小房子里,屋内的高低床还是前段时间一家爱心企业捐赠的。一位同行的志愿者说:“看到那样的居住环境,真想帮他们直接租个房子住。”

4,助人的行为可以比作一个拐杖,需要的时候用,不需要的时候丢。拐杖的作用是帮助对方恢复自身的功能,而不是替代对方。

5,做了CJ,反而和过去的朋友没有了共同的话题。被当成“异类”,初期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要从过去的“舒适区”走出来。但是要想想为什么要成为“异类”,因为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被当成“异类”,不想成为“只会享受人生”的人。如何安住当下,每个人的环境不同,因地制宜,找到一种平衡的方法,既不远离过去的朋友,又能让自己安心做应该做的事情。

6,我是一个比较孤僻的人,性格里也有某种执拗。如果不是在CJ,或者某个团体、组织当中,我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人群的互动磨合当中,我部分打开了自己,也有了一定的圈子,这些圈子反过来滋养了我。

7,人与人的悲喜各不相同,但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远离艰辛、灾难与痛苦,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安全、美好、温馨的环境。为此,有人的态度是“不劳而获”,而有人的想法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辛苦的,漫长的,而且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自力更生背后的踏实感,是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轻易得来”的,人们未必珍惜。

8,现在与人交流,最怕别人不说话,至于说的话是不是“中听”,不会像以前那么在意了。因为从对方的话里,我们“拼拼凑凑”,就能知道他们一个阶段的所思所想,不管他们想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对方,这样才有利于下一次的交流与互动。积极的我们可以强化,消极的我们可以避免和引导,我们知道对方“不喜欢”的东西,我们下次就不要去做。

9,有人喜欢“演讲”,群里朋友圈都是他们的舞台,有人喜欢写日记,闷声自娱自乐。这个写日记的人就是我,当生起“这人怎么这么说话”的念头时,我及时打住自己,一是不能给一个人贴标签,二是我们要有容人的雅量。回想十几年前的自己,不知道“弄出了多少的笑话”,但是在资深志工的鼓励和帮助之下,成长为现在的自己。求同存异,每个人可以有每个人的做法,不急着下结论,等过段时间,或许对方也会总结经验,调整做法。

10,亲近的人,有时反而容易误伤。因为距离太近,看到的都是缺点,于是相互的抱怨、指责。“她愿意嫁给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不要忘了最初的美好,那是幸福的起点。路程虽然有起伏波折,不也挺好的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