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念书时常常以写些不着边际的文章为乐,当时自以为高深,实则肤浅的。很但遇上能随意发挥的题目还是会写得很爽。这次拿上海卷的高考作文码一篇推送,给自己30分钟时间,也像考试一样不准查阅资料,权当回味一下当年校园里写作的快乐,也请考官们给我打个分,看看我能拿几分。
考虑到移动端的阅读习惯,段落的分割还是按照一般推送来排版。
对于生活,我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哎!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可惜的是,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早知道。于是,当我们被逼仄的生活推到墙角狠狠蹂躏后,有些人学会了吸取教训,亡羊补牢;有些人则试着对未来进行预测,希望能够在事情发生前就有所准备。
相对于消极的抱怨,能够及时反省自身采取的行动总归是好的,但相对于盲目预测未来,我更倾向于努力做好现在。
在我看来,生活的一大特征就是“测不准”。海森堡在其提出的“测不准原理”中就指出该原理不仅适用于物理学,同时也适用于哲学——若我们能清楚地确知现在,就能准确地预见未来。
看起来很美是吗?但这只是上半句,他的下半句是:我们无法确知现在所有的细节,因此也就无法准确地预见未来。
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当南半球的一只蝴蝶扇动自己的翅膀就能引起北半球的一场风暴时,我们又怎么可能说自己对未来有所预见呢?
我们都知道谷歌的AlphaGo在击败李世石后又于前不久以3-0完胜柯洁,在围棋上人工智能已经全方位碾压人类,AlphaGo也宣布从此功成身退,不再涉足围棋比赛。但就在20年前IBM的“深蓝”在国际象棋上打败人类选手时,报纸上还言之凿凿地说计算机不可能在围棋上胜过人类。
如果说写报道的记者们对于人工智能只算外行,那类似的事件还发生在一群顶尖专家身上:同样在大约20年前,由一群来自包括哈佛、MIT等顶尖学院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进行预测时,列出过一长串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人类的工作,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卡车司机”。专家们表示“我们无法想象一辆由计算机驾驶的卡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事实呢?谷歌的无人汽车已经在加州跑了50万公里——一群顶尖专家的严谨预测在短短二十年后就被打了脸。
专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当一场期待已久的演唱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大雨而被迫取消、当国家的一项福利政策因为执行不当而走上相反的方向、当屹立数百年的建筑因为地壳的移动而轰然倒塌、当统治地球的恐龙因为小行星的撞击而灭绝,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自己可以预测自己的生活呢?
“尽人事,听天命”正是面对生活的“测不准”所能采取的最好策略。立足当下,做好每一项选择,然后无论随之而来的是风雨或阳光都坦然接受。如果真有什么值得“预测”的,那就“预测”自己的明天会更好吧!
End.
PS:考官们记得在下面给我评论打分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