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亮点】
中心图经过图片处理,黑板原内容被替换成一张思维导图,契合主题。
【导图全览】
【导图解说】
1.中心图像:情景三步法
背景为教室,主角是师生,事件是上思维导图课。
2.第一主干:感官认识
此步骤目的是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首先一个基本手段就是挑选部分课件内容,将其展现为思维导图,教会学生读图;到了学习阶段,就由导图来源入手,讲故事,更激起学生兴趣;然后“动真格”,开始临摹规范导图。我们常用简单的七言诗,例如《鹿柴》的导图作为范图(此阶段不要求学生作图规范,只需其摸索、模仿)
3.第二主干:法则学习
在此步骤,我们将会让学生解开在临摹导图时产生的疑惑。经过临摹,学生在此阶段会对法则有更深的理解。
思维训练当中的底层逻辑是重点,因此笔者放了红旗的标志。对初一学生而言,导图的实用价值高于观赏价值,因此每每点评学生的导图,我们首重逻辑,技法上只要满足基本要求即可。
学习法则完毕,我们还设置了测验(使用的是北京导图工坊的空模板),此番下来,方便学生查漏补缺,家长配合学习。
学生课业压力大,为了轻松氛围以及锻炼思维,我们还设置了思维游戏,穿插在课间,这十分受学生欢迎。
4.第三主干:听记训练
考虑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场景,我们认为听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5.第四主干:实际应用
初一学生的导图实际应用重在学科,课上我们提供少量范图让学生参考作图,更多的训练落在课后的时间上。
此外,我们设置了一个课时为“创意思考“,用创意图形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这个环节通常也十分受学生欢迎。
6.第五主干:课后打卡
线下紧凑的课程告一段落,我们还需要在线上跟进学生的使用情况。具体表现为学生每日在微信群里的导图打卡(至少21天)以及老师的点评。此外,学生们在线下还有3-4次集中复盘、答疑的机会。
至此,整个初一年级思维导图课程就结束了。
感谢观看!
【11.18更新】
经李老师指导,下为二稿。
说明:
1.关键词:第一主干原“感官认识”改为“初步认识”,原“来源”改为“起源”。统一了同级关键词词性,第四主干原“范图”改为“示范”。
2.丰富了第一主干的内容,增添了“色彩”“故事”“刮刮纸”等,并让该主干结构与其他主干统一。
3.在第二主干的”擎绘系统“这一分支留出了思想”活口“,先写”导图工坊“,下一分支再接”北京“,这样保留了今后更多的工坊的活口,比如南宁、上海、杭州各地的导图工坊。
4.补充了学员导图分享、互学的内容,体现在最后两个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