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当抱怨之心升起的时候,我们就面目就开始狰狞了。
晚上七点,我去商店给二宝买衣服。出门前,晨晨在家看平板。
八点多一点,我回到小区。在小区的单元门口我碰到了因为肺炎要去诊所做雾化的二宝,二宝一看到我,立马挣脱爸爸的怀抱,嚷着要我带他去。
九点,我和二宝回到家。
闺女在看手机。
“怎么还在看手机?”我问
闺女没理我。
老公在卧室。
“老公,我出门的时候晨晨在看平板,我回来的时候晨晨在看手机,这是个什么情况?”我冲着卧室喊。
“因为我想让她近视!”老公气呼呼的回答。
“那你还不如把她眼睛挖了,这样更省事!”我气呼呼的反驳。(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太恶毒了!)
老公走出卧室,一把夺过闺女手里的手机。一边走,一边说“你太不自觉了!”
场景二:作为大人,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理由很充分。
手机被爸爸夺走后,闺女说:“妈妈,我想读书,你能给我读吗?”
“你洗漱完了吗?等洗漱完了,咱们躺床上读,好吗?”我说。
“我洗漱完了!”闺女回答。
“那让你爸爸给你读可以吗?我刚好趁这个时间给二宝洗漱一下,这样咱们可以睡得早一点。”
“好的”
“爸爸,你给我读书好吗?”
“晨晨,你刚才吃榴莲了,你把牙齿刷一下,不然牙齿会坏掉!刷完牙我给你读。”他爸爸一边晾衣服,一边给孩子说。
洗漱中,晨晨最不喜欢做的就是刷牙,每次刷牙都需要我们做心理建设。于是,接下来,晨晨直接屏蔽了爸爸的话,开始追着二宝在屋里到处跑,尖叫声、欢笑声,声声入耳。
我开始洗澡,随后二宝也走进了浴室。
九点五十,我和二宝洗漱完毕,走出浴室。
晨晨又准备和二宝嬉戏。
“书读完了?”我问。
“没有”晨晨答。
此刻,爸爸正躺在床上扣手机。
场景三:我们都在极力的证明自己没有错,只有孩子缩在角落里觉得只有自己错了。
“陈X X,孩子从九点开始想读书,现在都十点了,一个字都没读!这是什么情况?”我气愤的质问孩子爸爸。
“你别问我!我喊了晨晨好几次!她都不过来!”他气愤的回答
“你喊了几次,她都没过来,你不想想原因是什么吗?”
“我不管!总之我喊了!”
“你的回答让我想到一个场景:
上课时期间,你的学生跑的满校园都是,校长问:陈老师,为什么你的学生跑的满校园都是?你说:反正我喊过他们好几次了!”
他一听我这么说,立马把画风转向闺女:“晨晨,你说,我是不是叫了你好几次?”
闺女害怕的缩在床上。
“校长问你:为什么上课期间你的学生跑的满校园都是,你说:反正我喊了他们好几次,然后,你还一边说,一边拉个学生跟校长进行对质,你不觉得这很幼稚???”我咄咄逼人的说了一大通。
他又把画风转向晨晨:“晨晨,你口算没打卡!阅读没打卡!葫芦丝没打卡!看看你成什么样子了?!”
闺女紧紧地缩在被窝里......
“遇到问题,我们能不能先从自身找原因,能不能先不要指责孩子???”我生气的说。
“你出去,我们要读书!”他爸爸不耐烦地说
“读个屁!十点多了!”我一边嘟囔着,一边带二宝去了另一个房间。
半个小时后,闺女抱着枕头眼泪汪汪的躺在我的身边,我的心隐隐作痛。我喋喋不休的告诉她,爸爸妈妈都很爱她,都在努力的寻找更好地爱她的方式,在寻找爱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生一些摩擦,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你的爱......
场景回顾:责人太痛苦,责己才幸福。
十一点,两个孩子终于入睡。
躺在床上,我久久无法入睡。我极力的想证明你错了,你极力的想证明是孩子错了,到底谁错了?
其实,当争吵升起的那一刻,我们不仅输了自己,我们还输了孩子。
妈妈指责爸爸,爸爸指责孩子,孩子缩在角落里牵制妈妈的心。这就像一个循环系统一样,每天都在上演。在这个循环系统中,每个人都是病态的。如果,不打破这样的循环,这个家是没有未来的。
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我们都希望对方能改变。
但,其实是谁痛苦,谁改变。
改变的第一步是反求诸己。
其实,从我进门看到孩子在看手机的那一刻起,我的怨心已经起来了。我怨孩子看手机,我怨孩子爸爸没有有效陪伴孩子,我又抱怨孩子爸爸遇到问题不知道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指责孩子......
怨心生气,良知就被遮蔽了!
其实,我自己又做的有多好?
一个好的家庭系统,应该是遇到问题,爸爸、妈妈带领孩子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共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共同建立问题解决的机制,共同监督问题解决的程度,共同优化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而让问题完全消失。
而,我们面对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抱怨。
仔细回想,在这些场景中,如果我没有一颗怨心,一切都会是另外的景象。
如果,从进门的那一刻起,面对孩子看手机,我不升起一颗怨心,我能做些什么?
我会告诉孩子:妈妈很担心你的眼睛,把手机收起来吧!她也许会说“等一会”,但等一会儿的伤害比起我和他爸爸之间的语言暴力来说实在微不足道!
如果,我在孩子让我给他读书的时候,立马给她读书,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争执。我带她读书,爸爸带二宝洗漱,等我陪她读完书,我去洗澡,爸爸带两个孩子玩一会儿,这样的场景难道不好吗?我干吗非要那一刻洗澡,我干吗非要那一刻带二宝?我干吗非要一意孤行?
我们的很多痛苦来源于“我执”。自我的执着去处理身边的事情,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留在自己的浅知浅见或者偏执偏见中,有时候甚至停留在一种错知错见中。
在整个家庭中,面对问题,父母可以相互抱怨,但在抱怨时,一定不要忽略了我们那手无寸铁的孩子,面对父母的争执,他们正蜷缩在角落里暗暗自责......
最后引用王阳明《致良知》48.黄修易录中的一段话警示自己: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
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是友感悔。
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尝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