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晚续讲阳明线第4课:
促写——王阳明贵州精彩诗文,读、讲之后善写作。
今天与松原孩子讲柳树,提到贺知章的句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我说:这两句很好,却有瑕疵。
大家可知:瑕疵在哪?
引导写作的关键方法之一:
就是不能总让孩子们去仰望那些经典作品,而是要让他们明白,你也可以写得那般好,你也可以发现它的问题。
但凡处处仰望者,始终无法超越对方;唯其“人人皆可为尧舜”,我们才有更大的动力与信心。
人们从小就会背诵贺诗,那么其瑕疵究竟在哪?
我说:
首句写柳色,有一“碧”字;次句写柳色,有一“绿”字——二者重复用意,岂不浪废?
如我写柳,绝对要避免。
每一次游学,我们都有一个特别训练:诗文创作——而且是写真人事,真情意,真见解。
我们一直强调:语言悟性与创造力越高,智商就越高,思维就越发达,学习就更简易。
故对经典诗文的理解力,故对诗文的创造力,故对语言用于思维的能力,必得进行特别训练与刺激。
阳明线的写作,最大优势之一是:
我们在步他的足迹,我们在实践他的理论,我们更在学习他的诗文及其语言,真是“三位一体”的大好时机。
王阳明的诗文,作为极品的表现之一是:单是古文观止,便曾收录他的3篇文章;而其中2篇,皆是在贵州写的。
一篇是《瘗旅文》,一篇是《尊经阁记》。
《瘗旅文》,实为千古名篇,物情理皆达极致;讲得透,学得好,即可悟出写作的全部奥妙!
瘗旅文(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chān)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běn)、锸(chā)往瘗(yì)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yú),嗟吁涕洟(yí)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yī)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cù)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l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huǐ)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tōng)。”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cān)紫彪而乘文螭(chī)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mí)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我们在《中华传统经典》中,专门收录此篇。
我访阳明洞,专门去到蜈蚣岭的“三人坟”,回想《瘗旅》一文,真是百感交集:
其一,他人自京来,不幸而死,“我”去埋葬,当然是义举。
其二,除开义举,而且因为,“我”之落魄于此,同于他等三人,命运相怜,便是至情。
其三,结合自家遭遇,质疑“他之何苦”?连连三人丧命,彼此悲愤何及?便涉人生大理。
其四,文末歌一:“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tōng)。”实似屈原之悲诗,楚风见矣。
其五,文末歌二: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cān)紫彪而乘文螭(chī)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mí)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悲不自禁,又强行告慰,其心何苦!
故至情至性之文,怎不激活孩子们的情意,让他们感同身受,一并领悟到语言的强大魅力?
五百年前一个凄怆的故事,因为一篇文章至今流传,我们又在“三人坟”前赏析,于是可尽得其大美!
三人坟不远,就是天生桥。王阳明有《过天生桥》一诗:“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徒闻鹊驾横秋夕,漫说秦鞭到海东。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谷堡天生桥位于修文县谷堡乡哨上村,距县城西北约12公里。从三人坟处顺着古驿道往前再走1.5公里,听到隆隆的流水声,这就是天生桥。
这“桥”其实就是一段山脊,据了解,明朝时期的官道就从“桥”上面而过,王阳明当年就是由此驿道往来于黔中和黔西之间。
我过天生桥,老远处看见其凌空而悬、飞瀑四溅的全貌;
到其背面,则见一个大圆洞,真似一座大拱桥,但它却是天生的。
“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水与桥,是其必备两大景象,是天生桥之主体。一旦形容,前者如带,从长松挂下;后者在天,隐现于白虹之间——何等磅礴气势!
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偏蛮之地,纵是磅薄,亦将荒芜;一“烂”一“空”,何其悲凉!
徒闻鹊驾横秋夕,漫说秦鞭到海东——而鹊桥之浪漫,秦鞭到长海,却于此桥毫无关联:它该何等落寞?
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如果移到长江之上,还有用处,让人能够渡江呐;可在这里,只是一个虚无的存在,无甚价值!
那么,大气磅礴之桥,是否寓示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之自我?
桥而无用,是不是在折射:我被流放边蛮地,百无用处徒叹惜?
故:虽写眼前桥,实写身沉浮;叹桥百无用,实怜才不遇!
如此深妙之诗,哪里逊得唐诗?
身临其境,既观实景,又解此诗——孩子们是不是,更容易学会,如何写诗作文?
事实上,阳明线每到一处,皆会解析阳明诗文;
借其诗文,我们皆会学到、悟到、用到诗文的创作奥妙。
其诗其文,多而精彩;我解我导,他的精彩就能迁移到孩子身上。
世间不乏经典文,偏偏广众少知音——我们不同,以“物情理”解之,处处鞭辟入里。
这就是我们说:借助阳明诗文,可让大家能诗善文的原因。
所以,践行“知行合一”,是游学之主旨;得到写作神技,是游学之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