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句“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聊错了对象”让我们惊为天人,更让无数文青引为知己,以为那就是自己内向的“救赎”,以为那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不是我内向,只是你看不穿。
就我而言,内向不应当只是个人性格的一个专属名词,它还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方式。
在这里,我并不想用什么所谓的证据来反驳这句话,哪怕我曾经也以为它是真理,我想说的是内向或许也有很多种层次,就像王国维的读书也分三种境界一般。
第一境界: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聊错了对象
我把这种内向归结为“程序式内向”,这是我们与整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我想这句话作为第一境界大约没人反对,毕竟这些我们都切身体验过。
因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总有那么一波人,他们沉默不语黯淡无光;但一旦你进入他们的话题,触及他们的心防,他们也会两眼发光。
第二境界:世间还有些内向,我们彼此试探着对方
我把这种内向归结为“恋爱式内向”,这是我们与生理本能战斗的结果。
我们总是拼命的渴望对方的默契,又努力的避免对方看穿;在矛与盾之间总想证明着什么。
虽然有些话有些事我们极力想要对方清楚,但是就是不说,最后又反过头来埋怨对方不懂“我”。
第三境界:世间总有些内向,不过是我们彼此习惯了对方
我把这种内向归结为“婚姻式内向”,这是我们与成熟理智平衡的结晶。
小时候很不理解爸爸妈妈的相处方式,他们虽然也会吵架但是从来不会有隔夜之仇。
但是现在就不同了,普遍30%的离婚率又退化回了在第一境界。
他们似乎并不知道从相遇相知到相爱,最后结婚生子有多难,他们总是用有色的眼睛像放大镜一样等待着对方的“肮脏”,于他们而言婚姻或许就是“9块钱”那么简单。
至于第一种“程序式内向”为什么会大行其道,而恋爱和婚姻都黯然失色甚至是讳疾忌医,我想这要么是我们病了,要么是这个时代病了。
在人生短短的3万天之中,我们也许会遇到很多人,但是知心知己知遇的人却少之又少;一路走来在各种场合遇到各种临时伙伴,然后要么在人生的马拉松上被人抛弃,要么在爱情的战场上各自潜逃。
我们越来越善于保护自己,尽量用各种面具来迷惑他人,或许只是不想被无关紧要的人利用重伤,接着自己又变成了无关紧要之人。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内向,但我知道我们生来彷徨。
幸运的是,陪我们一起度过漫长岁月的不是这些过客也不是爱情的前任,而是那一袭白色的婚纱,还有那个在婚纱之下的家。
热恋之中的情侣又或者是刚刚结婚的新人,他们总是不甘寂寞,想把自己的爱情与世界来说;但是蜜月以后,七年之痒又或者是十年之后,当这份爱情已经产生结晶,彼此的生活变成日常,或许那时候的内向就是爱情的天堂。
羡慕《飞屋环游记》中的爱情,羡慕秋千上的老夫老妻,羡慕爸妈吃米油盐的日常,他们或许也曾聊错对象,但是他们已经彼此习惯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