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玩耍是儿童的基本权利
英文单词Play,在儿童的玩耍项目中经常出现,当孩子在游戏状态的时候,是一种follow的状态,他会产生一股心流:玩耍过程中目标明确,反应灵敏,最佳匹配,物我两忘,酣畅淋漓,这样的感受对于孩子来说,近乎每天都在发生。
据数据调查统计,人们对于什么是儿童权利,知晓甚微。然而玩耍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评判孩子心智健康的主要标准之一。
国际儿童游戏权公布的儿童10岁前应做的32件事:
1、 在河边草地上打滚
2、 捏泥团
3、 用面粉捏小玩意儿
4、 采集蝌蚪
5、 用花瓣制作香水
6、 在窗台上种水芹
7、 用硬纸板做面具
8、 用沙子堆城堡
9、 爬树
10、 在院子挖个洞穴
11、 用手和脚作画
12、 自己搞一次野餐
13、 用颜料在脸上做鬼脸
14、 用沙子“埋人”
15、 做面包
16、 堆雪人
17、 创作一个泥雕
18、 参加一次“探险”
19、 在院子里露营
20、 烘蛋糕
21、 养小动物
22、 采草莓
23、 玩丢棍棒游戏
24、 能认出5种鸟类
25、 捉小虫子
26、 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
27、 做一个风筝并飞上天
28、 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
29、 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
30、 种菜
31、 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
32、 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二.玩耍对于儿童的价值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否是可有可无?
如今有些孩子周末要上七八个培训班,基本没有玩耍的时间,那么没有充分玩耍过,对儿童又有什么影响呢?
当家长们对于学龄前要不要进行知识教育有分歧的时候:
德国进行了一项社会实验,他们在一定学区进行了对比组的实验
一些幼儿园完全不教授任何知识,以游戏和玩耍为主
一些幼儿园开始教知识的内容
几年以后,把孩子身体健康的各个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让所有德国公民认可,在学龄前孩子以玩耍为主,不进行知识教育。
这样的对比研究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从果溯因,我们不难发现不仅是幼儿园,有一部分中学、大学甚至成年人,始终有好奇心,始终有想象力,不畏惧挑战,不畏惧困难,面临一个新的事物,他们愿意说:“我试试”,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你可以和他去聊聊他的童年,这些人当中99%的人都拥有一个充分自由玩耍的童年,而玩耍对于孩子的价值也就在这于此。调查数据也显示幼儿园里最活跃、贪玩的孩子,到了小学也是最积极的学生。
同时脑科学研究结果显示:孩子今后能否取得一定的成功,人生能否幸福快乐,是由社会情绪能力(而不是智商)决定的。
然而现代我们的家长过于重视智力发展,忽略了社会情绪能力。
什么叫情绪能力呢?
它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 能正确地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 理解他人的情绪
3、 引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4、 是一切心智技能顺利发展的基础
如何培养社会情绪能力?
儿童社会情绪能力几乎是在孩子们对玩耍的争分与分享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在游戏中得到什么?
首先是充分的体验。
其次是自主选择。
英国近代自由教育家尼尔于1921年创办的夏山学校,并用近60年的实践,使夏山学校成为“自由、自制和把刻板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因材施教的典范,他认为孩子们生来聪明又现实,只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是块什么料,从而也就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而根本不需要成人的逼迫。
三.你的儿童观是什么?
当今的家长都特别纠结经常会问:
要不要报培训班?
要不要择校?
要不要买学区房......
如果家长来问若干个事物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引导他们回到”道”即:
你的儿童观是什么?
你的世界观是什么?
你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什么?
你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如果这个“道”没解决,那么问题就会没完没了,今天这个怎么办,明天那个问题又来了,从游戏和自由玩耍这个点上,我们可以区分出以下两种儿童观:
第一类是:“儿童应该是什么?”
那些虎妈狼爸通常觉得孩子是极具可塑性的,因此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是:
多才多艺
出类拔萃
受人仰视……
第二类是:“儿童实际是什么?”
这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的观点,孩子如何能够成功,他人生的幸福取决于什么?
成功源于自我接纳和实现志趣
这里说的是志趣而不是兴趣
这是因为兴趣是自发的,来的快,去的也快,而志趣和理想有关,跟我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贡献有关,当孩子慢慢的将小我的小快乐和对社会的贡献联系起来的时候,在青少年时期找到“我”的时候,他的人生方向就比较清晰了,他们的幸福感不太取决赚多少钱,而是来源于快乐地工作、积极地生活。
所以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构建自我的过程,就是书写“人”的过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由一撇一捺组成。
一撇是“我会什么(I can)”,也叫价值支持系统,会的越多,感官系统越丰富,对这个世界也就越留恋。
一捺是情感支持系统,“我有什么(I have)”,我的亲情、友情、爱情如何?这一捺的丰满程度决定了我人生的支点。
如果一撇一捺都很细,那么人是站不稳的,同样情感支持系统弱,价值支持系统强,人同样站不稳,反之亦然,如果两者都很细,他们会迷失我是谁,我能做什么,那么这个课题就会在十四五岁青春期的时候爆发出来。
四.读懂孩子
儿童具有内在的生命力
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自身的特点
儿童的理性思维是建立在感性思维基础之上的,需要有丰富的感官体验,而这个就是游戏的价值,当他看到一个事物,是一幅画面进入脑海时,那么他的所有感官都会是打开的,而12岁之前是充分发展儿童感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幸福童年的样子
皮肤黑
牙齿白
眼睛亮
有力量
腰板直
笑容多
缺乏与大自然的接触,就是“去自然化”的童年,会导致肥胖、注意力缺陷、多动、孤独、抑郁、哮喘、过敏(据中国城市婴幼儿过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岁以下的婴幼儿中,约有40.9%的家长自报孩子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
自由玩耍是学习的基础
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量
打开所有的感官,获得丰富的体验,储存快乐的力量,滋养幸福的一生
孩子为什么厌学?网瘾?
这是对童年玩耍不足的报复性补偿:我们通常说春天做春天的事,夏天做夏天的事,一旦错过了,那么就会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出现井喷式,爆发式的补偿。
自由玩耍是成长的维生素、音乐的休止符
教育就是教孩子学会“呼吸”:张弛有度,符合自然规律,然而现代的孩子成长节奏和呼吸很不规律,因为要忙于学习培训,白天都在吸的状态,没法消化,而适当的游戏就是休息。
哪些孩子不厌学,不沉迷网瘾?
有多种兴趣爱好的孩子,而这个兴趣也是在充分游戏中培养起来的。
养育模式有“油门”,也有“刹车”。
在自然的成长环境里找到“快乐因子”。
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有成就感和价值观。
在这个时代,有7层家长存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情况,家长的暴躁无处安放,作业焦虑成为亲子矛盾的纠结点,如果学习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那么现代家长的这个焦虑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每个孩子都是原产配置,该有的都有,孩子的创新自主能力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孩子本身就有的,父母能做的就是减少干扰。
儿童享有休闲、娱乐和玩耍的权利,中小学一年大约有170天的闲暇时间,玩耍游戏是所有儿童的基本权利,而不是学习好才有的福利。
儿童本来是玩童,孩子需要玩耍,就像植物需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