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新解8

《弟子规》新解8:【亲仁】篇

原文: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新解:

这里说的“仁者”,你可以理解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人,在儒家的体系里,这种人叫做“圣贤”。在佛家的体系里,这种人叫做“菩萨”。在道家的体系里,这种人叫做“真人”。

前面我们刚说过“凡是人,皆须爱”。这里又说人分三六九等,要亲近仁者,远离小人,不是有矛盾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来了解一下“因地”和“果地”的区别。

我说您是首富,您说岂敢岂敢。

但我坚持您是,因为我是从“因地”上来说的,所谓“因地”,是指可能性,您有成为首富的可能性,您有这个潜力,只是还没变现,所以从因地上来说,您是个首富。

当我们说,众生皆是佛的时候,就是从因地上来说的。

您经过努力,真的富甲一方了,这时候可以说,您是个“果地”上的首富了。

释迦牟尼是果地上的佛,我们都还是果地上的凡夫。

“凡是人,皆须爱”,是从因地上来说的,因为每个人都是鲜活的生命,值得尊重和敬畏。

“同是人,类不齐”,是从果地上说的,各人修行的程度不一,所以才要亲近仁者,远离小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跟高手过招,水平自然提高,老跟臭棋篓子混,水平怎能不下降呢。

“流俗”就是随波逐流的凡夫俗子,这个世界上,人的参差不齐大约也是服从正态分布的,“流俗众,仁者希。”

仁者长什么样呢?作者说,果真是仁者,得有三个特点。

1,人多畏。众人比较敬畏他。

2,言不讳。敢于直言,不避讳。

3,色不媚。不会讨好他人。

这样的人肯定是值得我们尊敬的。然而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个逻辑漏洞,这三条不是并列关系。第一条是现象或结果,二三条是行为或原因。结果是不能作为行为规范的,原因才是我们需要践行的行为。作者也许认为“人多畏”源自于“言不讳,色不媚”,但这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人多畏”可能是其他原因,“言不讳,色不媚”也可能是和蔼可亲的。

我们不能被植入这样的观念,认为仁者必是““人多畏”的,于是在生活中刻意追求让人多畏的样子,这就走偏了。仁者的样子是千姿百态的,他们的生命应当比普通人更加地绽放,因为他们更多地活出了自我。

我们就以孔子为例,他老人家可算是中华民族第一号的仁者了吧,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个非常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

《论语•述而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遇见歌唱得好的人,就一定要请他反复的唱,并且跟着一起唱。

你可以想象那个场景,搁在今天,孔老师肯定是个麦霸啊!

在《论语》中还有好多例子,在公共场合,孔老师是一本正经的,私下跟弟子们在一起,也会说牢骚话,也会赌咒发誓,也有落魄潦倒的时候,也会冒出一两句毒舌,总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仁者其实是很灵活的人。

我们要向孔子和子夏学习,做一个多姿多彩的仁者,而非僵化刻板的仁者。

问题来了,如果仁者都是这样光彩,这样鹤立鸡群,那谁都能认出来,亲近仁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然而经常发生的是,仁者跟你撞个对面都不认识,因为他们可能长得像济公和尚那样,你还以为遇着乞丐了呢。

所以,在学习这件事上,还是要铭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是自己的事,如果你有一颗爱学习的心,周围的所有人都是仁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 而 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
    人道酬诚2018阅读 5,364评论 1 16
  • 我是谁你们不知道吧?我是一个长得很丑,助人为乐的孩子,让我来说一说我现在的秘密吧! 我的秘密是:我的年龄不...
    df805a8fa3aa阅读 128评论 0 0
  • 今天上午,爸爸带我和姐姐去参加画画班啦!到了画室一看,哇,好多小朋友啊!大家都戴着围裙和套袖。
    程浩洋阅读 145评论 0 0
  • 1,目前业界比较公认的锂电发展路线是什么? 经过研发人员和工程师的不懈努力,从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走到磷...
    江子无才阅读 717评论 0 0
  • 八点正好,微微睁开双眼,阅览朋友圈幸福事,今天收到祝福也很多,我便一一回复“谢谢,祝您,生意兴隆,顺利 安康”人与...
    黄晓来阅读 419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