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经常听到的一个名词就是“看客现象”。“看客现象”就是人们对身边种种不道德事情,采取“事不关己”态度——老人跌倒无人问津、有人跳楼冷眼观看。这种种行为虽然已经被无数新闻、影视作品所反映出来,但看客行为依然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
“看客现象”最早被提及以及被批判时期是民国时期,而代表的人物便是鲁迅先生。在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祝福》中,他为我们刻画了一位被封建礼教吞噬的人物形象——祥林嫂。文中祥林嫂的死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是柳妈无意地向祥林嫂提起地狱,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接着是“我”含含糊糊的回答促成了祥林嫂的“死”。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当时社会的看客。对于祥林嫂向身边的人诉苦,人们一开始还颇有兴趣,但听多了之后便变得冷漠,不予理睬,甚至更多的是嘲笑。在这种情况下,祥林嫂不仅没有得到慰藉,还使心灵上的创伤愈来愈大。鲁迅先生要批判的就是这种现象,这是医药无法治愈的,所以当初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坚决地拿起了手中的笔,同这种扎根在封建人民心中的思想斗争。
鲁迅先生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中华人民终于又等来了崛起的时期。但可悲的是,这种“看客式”冷漠又再次出现在了现代社会中。前段时间的“重庆公交车坠桥”事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那名乘客抢夺司机方向盘的时候,身后的乘客每个都成为了“看客”,没有人上前阻止,最后酿成车祸。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事故发生后,这类“看客”又出现在了各大新闻评论区中。他们在评论区大肆评论,对事件的扭曲以及对其中人物的谩骂声没有停歇,只有很少人真正关心事件的发展。
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后,这种看客的现象的再次出现,不禁让人起疑。也许许多人认为,这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我认为不然,这是制度管理不到位的体现。中国看客的养成经历成千上百年,现在要去改变这种心态非一日之中。之前,种种见义勇为的事迹,到最后见义勇为者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褒奖,使得许多人都不再敢在社会中伸出援手,这便是缺乏制度保障的体现。只有让制度到位,从根源入手,才能让长时间的改变得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