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好报写作群,这是我参加得第二期了,在我的第一期快结束的时候,我自己毛遂自荐当了组长,做到现在9天啦,做得很开心呢,这个等到最后一天我会再总结的。
在好报写作群里,其实就是督促大家每天坚持写作,确实,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群(大家都要交钱进群,有三次不写作业的机会,第四次踢出群,每天一篇不少于500字),我应该不会每天都写一篇文章的。
到现在一个月零十天,我已经写了超过五万字了。
我是学中文的,我的文笔还算流畅吧,认真写还是不错的。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曾经发誓以后要么当个作家、要么当个校长,事实证明,我一个都没当上!哎,懒人丧志啊!
校长这事儿就不要想了。
写作这件事,其实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入的领域,但是呢,当年总是不自信,总觉得自己写得还很稚嫩,再就是觉得自己的能力,可能在这个领域无法养活自己,哈哈哈哈。
但其实根源上还是欠勤奋,哪怕勤奋执着一点点,恐怕也能有点小成绩吧。
在汉斯·奥拉夫·布伦纳的作品《论写作》(On Writing)中,拉尔斯·萨比·克里斯滕森谈到了自己怎么写小说的,他说:当你在写一本又长又复杂的小说时,没有必要每次提笔的时候都想把整本小说写完。这是行不通的,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你都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给自己设定小目标。我不会对自己说“我要连续写上3年,写出一本400页的书。如果这么说的话,我会被吓得动弹不得的!我会告诉自己现在主角已经塑造好了,我只需要给他挑件衣服就行。然后,他会下楼梯,走到大街上,也许会在那儿遇见一个人。
显然,完成整部小说是他的最终目标。但在此过程中,他会给自己设定很多小目标,做出很多意义重大的琐碎决定,最后把它们融合成一个更大的整体。
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热爱文学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她们凭借着《简爱》、《呼啸山庄》等作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为何她们的作品能够如此成功呢?《一万小时理论》的作者给出了答案:微型小书练笔,为她们提供了讲故事的肌肉。一次次提笔对于她们的作用是同样的———让脑海中的髓鞘质变厚。牛津大学历史学家朱丽叶·巴克通过查找海量的资料发现,三姐妹写的微型小书也只不过是业余水准,并且有抄袭当时肥皂剧剧情的嫌疑。
其实,《一万小时理论》列举这个例子只是想告诉我们,这三姐妹的成名并不是因为过人的文学天赋,而是因为她们从小就开始写微型小书,她们之所以称为伟大的作家,不是由于一开始不成熟的我仿写,而是因为她们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
这就像我们从小开始学习文字、计算一样,老师都是要求我们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地练习,所以练就了我们的语言和计算能力,至今不忘。
所以,其实我们今天看似在写的枯燥的作业,其实都是为了成就我们的,不管是你有意练习的写作能力还是随大流得记流水账,其实都会有所收获,重要的是坚持,不放弃。